2007年6月27日 星期三

遼朝歷史

遼國王朝
在西喇木倫河(契丹語為黃水)孕育了一個中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王朝-契丹族,遼朝。
胡乃是中原對於北方民族的通稱,因為在匈奴東,故稱東胡;秦末漢初,東胡強盛,趁匈奴北徙時,向匈奴東方進攻,但冒頓單于立即擊退東胡,使得東胡人分為兩支,一依烏桓山而居,稱烏桓,一依鮮卑山而居,故稱鮮卑。鮮卑支又分為三部,宇文部,慕容部與段部。慕容部勢力強大,滅了其他兩部,宇文部殘部分為契丹與庫莫奚,隨後北魏又滅了殘部,自此契丹族首見於史中。戰敗的北柔然退到外興安嶺一帶,成為蒙古人的祖先室韋。而南柔然避居今內蒙古的西喇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以聚族分部的組織形式過著游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並成為八個部落
(1) 悉萬丹部
(2) 何大何部
(3) 伏弗郁部
(4) 羽陵部
(5) 匹吉部
(6) 黎部
(7) 吐六于部
(8) 日連部
各部並沒有共同的領袖,各自獨立,並爭相向北魏朝貢,契丹古八部自北魏開始至隋末,一共經歷了兩百多年。並先後依附在西突厥與隋的主權,在戰事動蕩的歲月中,各部走向聯合,形成契丹民族,以血緣關係的聯盟走向地域關係的聯盟。於唐貞觀三年(629年),大賀氏領袖摩會向唐朝進貢,成為了契丹族的聯盟領袖。大賀氏領袖窟哥在648年請唐朝設立了松漠都督府,更鞏固了唐朝對於契丹的宗主權,窟哥之孫擔任聯盟長時,唐朝賜姓名為李盡忠,此時由於唐用人失誤,引起契丹族不滿,於696年,李盡忠與孫萬榮起兵反抗,唐軍大敗,但此時契丹奚族倒向唐軍,使得契丹兵潰敗,形勢轉變,於是為時14個月的反唐就此結束,也宣告了大賀氏聯盟盟主的地位不保。
往後數年又經歷各部落爭奪盟主的年代,於745年,遙輦氏阻午可汗接受唐朝封為松漠都督,並發展了一套柴冊儀禮儀,使得選舉制度更加合法化,制度化,主要的儀式為擇定吉日,接受王位,自此至十世紀初,共存在了一百七十餘年,聯盟首領一共經歷了九位,皆超出三年一屆的規定,於是一個新的私有制度正在醞釀中。遙輦氏中以迭刺部為最強大的一部,迭刺部中又以世里氏最為強盛,即是耶律氏。阿保機祖父勻德實擔任聯盟夷離堇時,使部族勢力大大上升,但也引來其他宗族不滿,在872年時,耶律狼德謀害了勻德實,奪取大權,沒多久又被勻德實弟奪回權利,由勻德實二子嚴木擔任夷離堇,後續傳到勻德實姪轄底,任用釋魯為于越,于越為新的職位,僅次於可汗,而阿保機則在901年被選為于越,並在第九任痕德堇可汗被罷免後,成為契丹族的新領袖。
耶律阿保機872年生,伯父釋魯擔任于越時,便常徵詢他的意見,曾說過「我如同蛇,兒如同龍,將來必能成就大業」。
身為迭刺部的首領耶律阿保機於唐末乘中原之亂統一各部,從901~906年年征戰,他先後鎮壓了契丹貴族的叛亂和征服奚、室韋、阻卜等部落,聲勢浩大不同凡響,並獲得大量的牲畜與財富,鞏固迭刺部的政治地位,在907年正月取代遙輦氏,正式稱汗。即位後,阿保機放棄契丹可汗三年選一的方式,破壞部落的選舉制度,引起守舊勢力的反撲,以二弟刺葛與三個弟弟迭刺、寅底石與安端為首,又稱為「諸弟之亂」
911~913年,發動了數次的叛亂,但都功虧一簣,迭刺部內部的守舊勢力被平息後,又有其他7部的反撲,於915年,7部聯盟要求阿保機交出勢力,於是阿保機讓步將象徵可汗的旗鼓交出,而阿保機則退居住在古漢城,並廣接納漢人,學習內地的文化,伺機而起,轉守為攻。在鹽池舉行了鴻門宴,將其他部落大人殺死,於是契丹社會開始進入了耶律阿保機年代。
916年,在龍化州築壇受冊,即為歷史上的遼太祖,康默記與韓知古獻神冊為年號,太祖並立長子耶律倍為皇太子,多用漢人,康默記、韓延徽、韓知古等皆為佐命功臣。掠奪中原的財富和人口,在草原上按照中原模式建立城邦以安置掠來的漢人。阿保機對於漢人的提拔相當的重視,韓延徽即是其中之一,韓延徽,字藏明,出身於世宦家庭,有謀略、膽識,很受阿保機重用,其他受重用的功臣還有耶律曷魯,軍事非他不議,成為阿保機在政治、軍事上最重要的助手。蕭敵魯,為阿保機的妻兄,前後參與十多次戰役。蕭阿古,為蕭敵魯的弟弟。皆為阿保機的開國功臣。
918年,建都皇都-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羅城)。
920年,創制契丹大字,下詔推行。
922年(遼天贊元年),封耶律德光為天下兵馬大元帥。
925年(遼天贊四年),遼太祖率兵親征服渤海國,改渤海國名為東丹國,冊立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國王。
926年(遼天顯元年),耶律阿保機回師途中病倒,其妻述律平攝政,其間屠殺政敵數百人。
東丹國是契丹滅渤海後,在渤海處建立的契丹地方政權,926年契丹大軍滅了有229年歷史的渤海國,將原屬地全納入契丹版圖,並稱為東丹國,冊封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王。阿保機回師時病故,由皇后述律氏掌權,並立二子耶律德光為帝,為遼太宗,極力排擠皇太子耶律倍,使得東丹國名存實亡。
耶律倍,性好讀書,受漢文畫薰陶,文化素養很高,並向阿保機建言祭祀孔子,通陰陽,知音律,針灸等,乃是契丹貴族中最有文化的人物。可惜在皇位爭奪中,逃至中原,鬱鬱而終。最後在遼世宗(耶律阮)即位,追諡為讓國皇帝。
述律氏,在阿保機死後,代行國政,果斷有雄略,為遼朝基業的開創與鞏固作了許多有助益的事。並在阿保機死後,將右腕砍斷,置於墓中,以示陪葬,故稱斷腕太后。在遼太宗(耶律德光)死後,又阻止耶律阮(耶律倍長子)即位,但由於實力不夠,未嘗如願。

927年,耶律德光(遼太宗)即位,主張繼承父業,繼續南下進攻漢族,在位二十年,曾於936年,滅後唐,佔領燕雲十六州,943-46年間,滅後晉。
其中,後唐石敬瑭為了取得皇位,以割地條件向契丹請求出兵,故於936年滅後唐,取得燕雲十六州,採用因俗而治的方式,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分南北兩院。石敬瑭為晉王(後晉),並自稱兒皇帝。942年石敬瑭死,侄兒石重貴繼位,對契丹不敬,故耶律德光於946年一舉殲滅後晉,但因濫殺中原漢人,不得民心。947年,改國號為大遼,病死於回師途中。未立遺囑,耶律阮隨太宗出征,正在軍中,被眾將立為新帝,但述律太后大怒,欲立太祖三子李胡為皇,但仍不敵。並與世宗立下橫渡之約,同意耶律阮(遼世宗)即位。皇位回到太祖一系。但由於耶律阮(遼世宗)並非將才,犒賞許多當時擁立他即位的大臣,但也引起其他守舊勢力的不滿。繼位四年(951年)即在火神澱被臣子殺害。隨後由壽安王耶律璟(遼太宗長子)平定,並宣佈即位,是遼穆宗。皇權又轉到太宗一系。
即位後,不理朝政,四季狩獵,歷史學家評他「英睿騰風,戎馬交馳而不足;耽酒惕日,禍敗淪胥而有餘。」作為皇帝,沒什麼特別政績,只會狩獵,飲酒,白天睡覺。晚期殘暴統治已達極點,969年於酒醉時被臣子殺害,結束了遼朝的黑暗時期。
遼穆宗死後,由耶律賢(耶律阮子)於969年繼位,並在承天皇后的輔佐下,整頓有功,安定了亂局,在位14年因病死亡,由年僅12歲的耶律隆緒(遼聖宗)繼位(982年),又由承天皇太后輔佐,她任人不疑,恩威並施,賞罰分明,並與漢人丞相韓德讓共同輔佐遼皇,並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感情,稱辟陽之辛,但不論如何,此兩人在遼宋的和平相處與契丹族的歷史上功不可沒。
1004年發生了件遼宋歷史重要的大戰,澶淵之戰,承天太后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因宰相寇準堅持,無奈親至澶州(今河南濮陽)督戰。宋軍士氣大振,擊敗遼軍前峰,遼將蕭闥凜戰死。遼恐腹背受敵,提出和約。主和的宋真宗於次年初與遼訂立和約,協定宋每年貢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各守疆界,互不騷擾,成為兄弟之邦。維持了長達120多年的遼宋和平。
遼聖宗一共在位49年,時間最長,使遼朝達到鼎盛,1009年太后歸政,正式掌權,並提出許多改革
1. 整頓吏治
2. 修訂法律,一律使用漢法,不論漢人契丹人
3. 實行科舉,沿用唐制
4. 解放奴隸
5. 改革稅賦制度

1031年,聖宗去世,長子耶律宗真即位,即遼興宗。遼興宗繼位後,其生母順聖元妃蕭耨斤自立為皇太后攝政,篡奪了遼朝大權。重用了在聖宗時代被裁示永不錄用的貪官污吏以及其娘家的人。遼興宗因無權而不能救,母子因此結怨。蕭耨斤對興宗並不信任,打算密謀廢掉興宗,立次子耶律重元為皇帝。耶律重元把這一事告訴遼興宗。興宗怒不可遏,於1034年(遼重熙三年)用武力廢除欽哀皇太后,大殺太后親信。七月,遼興宗親政。修建陵園安葬齊天皇后。
興宗在位時,遼國勢已日益衰落。而有興宗一朝,奸佞當權,政治腐敗,百姓困苦,軍隊衰弱。面對日益衰落的國勢,興宗連年征戰,多次征伐西夏;逼迫宋朝多交納歲幣,反而遼內部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興宗還迷信佛教,窮途奢極。
還在一次酒醉時答應百年之後傳位給耶律重元,但早有安排其子耶律洪基繼位,不斷提高皇子的地位與權力。1055年,遼興宗病,耶律洪基登基,是為遼道宗,耶律重元則為皇太叔,道宗繼位後,重元始終有謀奪帝位的意圖,在清寧九年(1063年)七月,重元聽從兒子的勸說,發動叛亂,自立為帝,未幾被遼道宗所平,重元自盡。史稱灤河之亂。
重元叛亂平定後,遼政治腐敗,國勢逐漸衰落。遼道宗並聽信耶律乙辛等奸佞,自己不理朝政,導致的聽信耶律乙辛的讒言,相信皇后宣懿皇后與伶官趙唯一通姦而賜死皇后。皇后時年36歲,史稱十香詞冤案
孰按琵琶譜十香,宮中才子女中王
知書玉貌終非福,度曲金舖只自傷
別殿椒鳳燕水恨,入簾璧月趙家妝
千秋疑事回心院,啼語惺惺夜漏長
詠史詩寫道。
1067年,皇后死後,耶律乙辛即向遼道宗進言再娶,將自己的人馬安置在皇帝身旁,並排擠皇太子昭懷太子耶律濬的勢力,為防太子登基對自己不利,陷害皇太子謀反,並殺害皇太子耶律濬。1079年七月,耶律乙辛乘道宗遊獵的時候謀害皇孫耶律延禧,但遼道宗接納大臣的勸諫,命皇孫一同秋獵,才化解乙辛的陰謀。1081年,冤案終於真相大白,遼道宗追封故太子為昭懷太子,以天子禮改葬。而耶律乙辛則因叛遼投宋被處死。
遼天祚帝是遼道宗的孫子,父親是耶律濬,1101年正月,道宗死,臨死前立耶律延禧皇帝。天祚皇帝是他的尊號。
1112年(天慶二年)二月十日天祚帝赴春州,召集附近的女真族酋長來朝,宴席中醉酒後令女真酋長為他跳舞,只有完顏阿骨打不肯。天祚帝不以為意,但從此完顏阿骨打與遼朝之間不和。從九月開始完顏阿骨打不再奉詔,並開始對其他不服從他的女真部落用兵。
1114年(天慶四年)春,完顏阿骨打正式起兵反遼。一開始天祚帝不將阿骨打當作大的威脅,但是此年所有他派去鎮壓阿骨打的軍隊全部被戰敗。
1115年遼天祚帝開始覺察到女真的威脅,下令親征,但是遼軍到處被女真戰敗,與此同時遼朝國內也發生叛亂,耶律章奴在上京叛亂,雖然這場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但是這場叛亂分裂了遼朝內部。
1122年,遼天祚帝被金兵所迫,流亡夾山;三月,耶律淳在燕京被耶律大石、李處溫等人擁立為皇帝,是為北遼的開始,百官上尊號為天錫皇帝,改年號建福元年,降天祚皇帝為湘陰王,並遣大使奉表於金國,乞為附庸。可是事未完成,六月他就病死,秦王即位,耶律淳妻德妃稱制。隨後完顏阿骨打攻打南京,德妃逃跑,北遼存在不到十個月。
1120年,金攻克遼上京,此時遼已經失去了其地盤之半。而遼朝內部又發生了因為皇位繼承問題而爆發的內亂,天祚帝殺他的長子耶律敖魯斡。這使得更多的遼軍感到不安而投靠金朝。
1122年正月,金攻克遼中京。由於戰場上消息不通,遼朝內部又以為遼天祚帝在前線陣亡或被圍,於是在燕京立耶律淳為皇帝,進一步擴大了遼朝內部的混亂。
1124年,遼天祚帝已經失去了遼朝的大部分土地,他自己退出漠外,他的兒子和家屬大多數被殺或被俘,雖然他還打算收復首府燕州和雲州,但是實際上他已經沒有多少希望了。1125年二月,天祚帝在應州被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被降為海濱王。遼朝亡,共歷時210年,歷經9位帝王。
此後,遼代貴族耶律大石在西北召集殘部,控制了蒙古高原和新疆東部一帶。1130年,由於受到金兵的壓迫,大石決定放棄蒙古高原,率部西征。1132年,大石在葉迷立(今新疆額敏)稱帝,年號延慶,稱菊兒汗。建立西遼帝國(即黑契丹Karakitai),首都虎思斡魯朵,史稱西遼,曾一度擴張到中亞,成為中亞強國。1143年,大石死後,經歷蕭塔不煙、耶律夷列、耶律普速完、耶律直魯古、屈出律的統治。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滅亡,立國凡87年。至此遼的國祚才徹底終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