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13日 星期三

緬甸歷史

根據考證,緬甸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區在5000年前已有人類居住,但由於緬甸歷史在十一世紀以前的事蹟多缺乏文史佐證,因此,緬甸本文的歷史記載起於蒲甘王朝(Pagan Dynasty),大致可分為
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
戰國時期
東吁王朝(1531年-1753年)
貢榜王朝(1752年-1886年)
殖民時期(1885年-1948年)
獨立時期(1948年-1962年)
軍政府時期(1962年-現在)

相傳在西元前三世紀時,緬甸境內孟族散居在錫當河流堿,在佛陀時期也有一些藏緬語系部落進入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區,而在印度的阿育王時期,他們的前哨驃人(Pyu)及其部落聯盟在太貢建立了小王國,後來才逐漸南移,到室利差呾羅城,完全控制中國和印度之間通過緬甸北部的通商之路。驃人雖然曾強悍一時,但它的都城在九世紀時被南詔國(雲南)攻陷,遺民便逃至蒲甘投奔緬族,而據說緬族的祖先「羌族」,正是由中國雲南移入緬甸,因此受南詔之影響頗深。

九世紀時,緬甸人為藏語系部落的領導考,於849年在北部建立蒲甘城,這是緬甸第一個王朝蒲甘王朝(Pagan Dynasty)的開始,同時的孟族占領南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建立勃固城(Pegu),1044年,蒲甘王朝國王阿奴律陀即位後,以小乘佛教為國教,征服撣族和虛族,統一緬甸,建立第一個緬甸帝國,以後綿衍220年,直到1287年始為中國元世祖忽必烈所滅。


當1287年蒙古軍隊攻陷蒲甘後,各民族興起,並互相征戰,當時撣族在上緬甸建立了一些小王國,緬南則為孟族所占,並建立勃固王朝,此時的緬甸可以說處於一片混亂的戰國時代。

1531年,緬人莽瑞體建立東吁王朝(Toungoo Dynasty),占領上下緬甸並遷都勃固,後來於1551年即位的莽應龍占領湄南河流堿,建立第二個緬甸帝國,又將首都遷回阿瓦(曼德勒)。

1752年,孟族人攻占阿瓦,緬族之雍笈牙起而平亂,第三次統一緬甸,但這時候的緬甸已遭英國入侵。1824~26年第一次英緬戰爭爆發,緬甸失去了阿薩姆、曼尼普爾、若開、丹那沙林,而英國人為了彌合從加爾各答延伸至新加坡的海岸線,乃於1852年發動第二次英緬戰爭,使緬甸僅保有上緬甸。其後英國又業通過後門與中國通商感興趣,於是再於1885年第三度對緬甸宣戰,占領首都曼德勒,緬甸王朝就此滅亡。1886年,英國正式併吞緬甸,並將緬甸置為印度之一省,以後緬甸人展開游擊戰的反殖運動,直到1890年此一爭鬥才告平息。由於英國不贊同緬甸的佛教,印度政府又鼓勵基督教至緬甸辦學,公立學校則不願繼承緬甸的教育傳統,而一些由倫敦學法律回國的緬甸人相信透過談判可以使緬甸獲得獨立,他們關心國家的宗教和教育,於是在1906年成立佛教青年會,以後曾發生數次學生罷課風波,終於促使英國在1937年將緬甸自印度分出來,放採印、緬分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緬甸國父翁山與30名黨人赴日本接受軍訓,當時日本曾答應讓緬甸獨立,但日本在1942年占領緬甸後並未讓緬甸獨立,於是翁山組成緬甸獨立軍密謀抗日,獨立軍後來被日軍解散,翁山乃向英軍靠攏,並與德欽黨人建立「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在1945年收復仰光之後,再向英國爭取獨立,翁山雖然在1947年遇刺身亡,但緬甸終於在1948年1月4日正式脫離英國,成為獨立的甸緬甸聯邦共和國。
獨立後的緬甸,由於經濟遭到破壞以及內部紛爭不斷,使人民期盼的和平一直無法實現。首先是共黨人起來反抗,隨後翁山的部屬、克倫族也紛紛發動革命,連自由同盟也在1958年發生分裂。1960年2月緬甸舉行大選,由宇努為首的聯邦黨執政,但尼溫 (U Nay Win)將軍卻在1962年發動政變,改由高級將領組成的革命委員會統治國家,尼溫宣布要使緬緬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工商業國有化和一黨制。1973年舉行公民投票批准新憲法,1974年建立新政府,由尼溫出任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總統。1988年尼溫辭職,盛倫(U Sein Lwin) 將軍繼任才兩個月即辭職,由索貌(U Saw Mg)將軍繼任,1992年索貌辭職,由譚西(U Than Shwe)將軍繼任至今。

緬甸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人口約4200萬,其中緬族占約70%,另外還有撣族、克倫族、欽族、孟族、吉仁族、若開族、克欽族等多種,以及其他極少數民族如長頸族、阿卡族、和栗粟族等。

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
蒲甘王國是東南亞的一個古國,公元849年建國於現代緬甸地區。第一任國王是披因比亞,蒲甘王國是第一個統一緬甸地區的王國,位於伊洛瓦底江西岸與親敦江匯合處,在曼德勒西南145公里。蒲甘建立的歷史比蒲甘王國還要早,據說在105年由卑謬人建蒲甘小城。847年,披因比亞在蒲甘修建城寨,大興土木,使蒲甘漸漸成為大城市,後成為一國之都。
849年,披因比亞建立蒲甘王國。
1004年(中國北宋宋真宗景德元年),蒲甘王國遣使到中國向北宋朝貢。
1044年,阿努律陀(King Anawrahta)即位為國王;當時緬甸地區列國爭霸,蒲甘王國很落後,民眾信奉大乘佛教的支派阿里(Ali)教派。他有心拯興國家,積極向外發展。1057年興兵南征,攻真臘、羅斛、滅直通國。佔領直通國後,把小乘佛教傳入蒲甘王國,並立為國教。

而後,他四處擴張;西征若開(Arakan),佔領了若開的北部地區。接著,又南征庇固,勢力南達德林達依地區。之後北侵,其軍隊越過八莫(Bhamo),直搗現在位於中國雲南的大理,之後兩國和解。於回軍途中,順道撣邦地區,使區內各酋長向其進貢。而後還以物質援助錫蘭,讓其擊退南印度注輦國的侵犯。

文治方面,阿努律陀(King Anawrahta)為了提倡佛教,大量建造佛塔,其中以瑞海宮佛塔最為著名。又參考蒙人與驃人的文字,創立了自己的文字。用三年的時間,開鑿皎施運河(Kyaukse),以利灌溉。

1077年阿努律陀(King Anawrahta)被野牛撞死,太子修羅繼位。修羅出兵討伐孟人耶曼干(Yamankan),修羅在庇固地區的叛亂中被俘,蒲甘王國的大將江喜陀逃回蒲甘,後打敗耶曼干,繼承蒲甘王位。江喜陀在位時期,28年內蒲甘王國的經濟,文化都有很大發展。江喜陀建立了很多佛寺及佛塔,其中有著明的阿難陀寺(Anande Temple),落成時由江喜陀親自主持開光典禮,當時各地佛教徒雲集。

1106年(中國北宋宋徽宗崇寧五年),蒲甘國王江喜陀遣使到中國向北宋朝貢。自江喜陀之後的諸王,或縱情奢華宴樂,或廣建寺廟,結果勞民傷財,國勢日微。

1254年,那羅梯訶波帝即位,暴虐無道,叛亂四起。蒲甘國北部的撣族勢力盛起,不斷南侵蒲甘國。

1271年,蒙古人忽必烈在中國北方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多次遣使到蒲甘國招降,蒲甘國王不理會。

1277年,元兵進攻八莫,因氣候炎熱退兵,而後元兵又多次進攻蒲甘國。

1279年,元滅中國南宋,國力大增。

1287年,元兵自雲南地區進攻蒲甘國,蒲甘城破,蒲甘國成為元朝的藩屬,那羅梯訶波帝失去王位,他之後的蒲甘國王都是元朝傀儡。

元朝敗蒲甘國後,其領土就開始分裂。
撣族乘機發展勢力,1368年於緬甸東部阿瓦(英文:Ara)建立阿瓦王國。
而蒙人也在緬甸南部發展勢力,建都於馬達班(Martaban),1369年遷都庇固,建立庇固王國。二王國建立後南北交戰。

蒲甘是小乘佛教傳至緬甸的發祥地,從定都於蒲甘起,一代又一代國王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在阿朗西都國王(King Alaungsithu,1111~1167年在位)掌政時,小乘佛教逐漸成為主流,並在13世紀初期達到頂盛。當時建造的3000餘座寺廟尚有100座保存至今,再加之建築家和藝術家受到優待,所以建築了不少精美輝煌的寶塔和寺院。於是蒲甘成為一個宗教與文化的中心。蒲甘王朝繁榮了約240年,被稱為緬甸歷史上佛教文化最鼎盛時期。在僅有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先後建成上萬座佛塔。當地有民諺:「牛車軸聲響不斷,蒲甘佛塔看不完。」直到1287年蒙古忽必烈汗侵入緬甸,蒲甘王朝滅亡,城市遭到破壞,建築物大部化為灰燼,但其中還有少數佛塔寺院保留下來,至今仍有案可查的2217座佛塔和寺廟,供人憑吊往昔蒲甘王朝黃金時代的遺跡。

東吁王朝(1531年-1753年)
1531年緬人莽應體(Tabinshwehti)(1531-1550年)二度統一緬甸,成立東吁王朝而自稱為王,並於1546年建立首都勃固城(Pegu)。之後莽應曩又名(帕應曩)(Bayinnaung)即位,因多次與實力強大的泰族阿育塔雅王國(Ayutthaya)交戰而耗盡了資源,最後因勃固城於1599年被阿卡族佔領而遷都阿瓦(Ava)。東吁王國最終在1752年沒落。1753年,緬人雍笈牙(Alaungpaya)出現,趕走當時攻佔阿瓦的孟族人,並建立大光城。

貢榜王朝(1752年-1886年)
1782年至1819年是波道國王(King Bodawpaya)主政的專制時期,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
英國和緬甸間的緊張局勢在1824-1826年以及1852年兩次的英緬戰爭中達到高峰。英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均獲得勝利,最後攻佔勃固城並將此地稱為下緬甸。在英國人進入緬甸後,上緬甸的經濟也顯著好轉。1886年,英國再度贏得第三次的英緬戰爭,此時英國將緬甸納為印度的一省,並將政府設於仰光。

殖民時期(1885年-1948年)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期,緬甸的交通和教育獲得大幅改善。英國人致力開發水路,使得無數蒸氣船得以航行於依洛瓦底江。鐵路和道路也獲興建和改善以彌補水路的不足。此時,大量的印度移民湧入導致勞工廉價,造成地方經濟受到威脅。因此緬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選舉中,巴莫博士(Dr. Ba Maw)當選為英國控制下政府的首相,1937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可以控制自國內政。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在1942年5月佔領緬甸,成立以巴莫為首的緬甸執行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對英國殖民政府,渴望獨立的昂山將軍(Gen. Aung San)組織了緬甸獨立義勇軍,1942年他率軍與日軍一起參加了對英軍的戰鬥,然後在日軍支持下宣佈緬甸從英國獨立。1943年,巴莫與昂山等人受邀訪問日本,他們回國重組緬甸政府,昂山成為國防部長。1944年,昂山開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並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1945年日本投降後,宣佈緬甸獨立是有效的。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昂山則在1947年7月遇刺身亡。昂山的繼承人德欽努(Thakin Nu)繼續領導獨立運動,在英國議會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認緬甸獨立之後,於1948年初正式成立了緬甸聯邦。

獨立時期(1948年-1962年)
獨立後的緬甸,由於共產黨人和其他政治派系的反抗,使得國內紛爭不斷。在1950年就發生大規模的內戰,連執政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也在1958年發生分裂。1960年緬甸舉行大選,由吳努(U Nu,德欽努)重新取得執政權。
軍政府時期(1962年-現在)
1962年,軍事將領奈溫將軍(General Ne Win)發動政變並成立以軍事統治的政府,宣佈要使緬甸成為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對於自由受到限制感到十分不滿,同年7月7日學生在仰光大學發起示威活動抗議軍事政權。軍隊則在奈溫將軍的間接指使下以血腥鎮壓了這個活動。
緬甸國內販毒情況很嚴重,而由於政府官員的輕易受賄使得毒品問題日益嚴重,政府更是日趨腐敗。因為治理不當和腐敗導致的經濟嚴重蕭條,緬甸政府於1977年開始尋求外援。1980年代晚期緬甸已是全球最貧困的國家之一。
1989年6月18日,在蘇貌將軍(General Saw Maung)的掌政下,緬甸的拉丁語文官方名稱由Burma改為Myanmar。國內反政府的活動仍舊持續四起,昂山的女兒同時也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翁山蘇姬在1988年成為緬甸邁向民主之路的精神動力。公然批評奈溫將軍而在1989年7月20日遭到囚禁。雖然她曾在1995年獲得釋放,但再多次遭到軟禁直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