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朝 (1032-1227)
黨項羌出現於歷史記載,大約為6世紀前後,在南北朝時居住在現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河曲一帶。社會分布是以部落為主,過著遊牧生活,在當時一共形成了八個著名部落
1.細封氏
2.費聽氏
3.往利氏
4.頗超氏
5.野利氏
6.房當氏
7.米禽氏
8.拓跋氏
其中以拓跋氏最為強盛。
在隋朝時(585年),(1)拓跋寧叢歸復隋朝,隨後暴亂被隋朝平定
唐朝時(618~626年),唐代曾派人安撫黨項羌
629年,黨項羌又歸復唐朝,於635年唐代完全統治黨項羌,並賜姓「李」,由(2)拓跋赤辭出任西戎州都督,隨後由於吐蕃族不斷入侵黨項族,故許多黨項羌族便要求內徙,在唐王朝的支持和協助下,自原居住地向西北方向大遷移,歷經百年之久才逐漸穩定下來。
(3)拓跋思頭與(4)拓跋守寂,相繼為都督官職
在唐朝中葉時,黨項羌協助唐朝平定叛亂,並於唐末五代十國時,建立黨項夏州李氏政權,趙匡胤建立宋朝時,夏王(5)李彝殷討好宋王,夏州政權繼續由子孫(6)李光睿(7)李繼筠延續,與宋友好。
(8)李光儼曾在(5)李彝殷時代出使刺使,在銀州山寨中,生下(9)李繼遷
李光睿>(子)李繼筠>(弟)李繼捧
李光儼>(子)李繼遷>(子)李德明
李繼筠死後,本應傳子,但子年幼不得嗣,故由弟(10)李繼捧繼承,但黨項羌內部卻出現矛盾,自相殘殺,(10)李繼捧叔父李克文上書宋朝「繼捧不當承襲,恐生變亂,請遣使至夏州,諭令入覲」,於982年入京見宋太宗,獻出黨項族經營兩百年之久的土地,宋太宗及時利用黨項政權內部承襲發生矛盾,迫使其獻出五州領土並順勢卸除他們的兵權,因此李光睿、李繼筠此系在夏州政權,便告終結。
此時(9)李繼遷雖仍任銀州,但宋朝仍要平定黨項政權,因此(9)李繼遷便率部屬逃至北方「鄂爾多斯高原」而去,團結黨項部屬,重建拓跋氏,經過多次戰敗,最後擒殺宋將曹光實,攻佔銀州城
985年,(9)李繼遷與遼結盟,結合耶律氏力量對付宋朝,耶律襄將女兒嫁給(9)李繼遷,遼又封(9)李繼遷為夏國王,這是夏州政權最早被封為夏王的封號。
宋朝為了打擊(9)李繼遷,便沿用(10)李繼捧為節度使,賜名趙保忠,但仍不敵(9)李繼遷,最後(10)李繼捧降於(9)李繼遷,重回黨項羌懷抱,在997年(9)李繼遷、(10)李繼捧終於取回拓跋故土。
(9)李繼遷最後於1004年戰爭中大敗受傷死去,由(11)李德明繼位,在1010年被遼國封為西夏王,在位三十年中,採取倚遼和宋的策略,「西掠吐蕃健馬,北收回鶻銳兵」,同時向遼,宋稱臣,一方面借助遼的威勢,又能獲得宋朝的賞賜,遼、宋也各為其利,對(11)李德明封王進爵。1032年(11)李德明死,由其子(12)李元昊繼位。
1031年(12)李元昊繼位後,實施了一系列提高民族意識的策略,隔年1032年元昊以避父諱為名,改「明道」為「顯道」,除唐、宋的賜姓「李、趙」,改姓「嵬名氏」,自號「兀卒」,表示自己是天子可汗之尊。隨後,李元昊實行變髮式、定服飾、造文字、簡禮儀、立官制等一系列改革,並升興州為興慶府,擴建宮城,準備建國稱帝。一個「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里」的龐然大國,已然形成。
西夏文字,一般稱為「蕃書」,元昊與宋朝往來公文,以漢字為主,副本以蕃書書寫。
黨項政權初期,部族的勢力仍然強盛,各部首領還擁有自己的領土,百姓與武裝,因此宮廷內鬥在初期依舊上演,元昊父親(11)李德明有三位妻子
(1) 衛慕氏(生元昊)
(2) 咩迷氏(生成遇)
(3) 訛藏屈懷氏(生成嵬)
其中元昊生母,其宗族乃是銀州、夏州望族,其首領衛慕山喜便與元昊展開了爭權鬥爭,1034年,被元昊發現,便下令將衛慕族全部殺死,包括自己生母。
1037年,元昊叔父嵬名山遇,反對元昊稱帝,主張向宋稱臣,元昊將其父子亂箭殺死,並下令將其族人全部誅殺,為了鞏固王權,削弱族權,元昊消滅了許多異己,卻也種下了日後殺機。
元昊於大慶三年(宋寶元元年,1038)十月十一日正式稱帝,時年三十歲,國號大夏,史稱西夏。1039年宋朝派范雍負責討伐西夏,「三川口之戰」,又稱延州之戰,西夏在此戰役大獲全勝,范雍所帶領的宋軍節節敗退,宋朝改用范仲淹防禦邊境,西夏兵相互告誡「今小范(范仲淹)老子腹中自有數萬甲兵,不比大范(范雍)老子可欺也」,1041年和1042年,元昊的部隊在好水川和三川口相繼大敗宋軍,宋仁宗只好冊封元昊為夏國王。西夏疆域,東臨黃河,西界玉門關(今甘肅敦煌西小方盤城),南接蕭關(今甘肅環縣北),北抵大漠。盛時轄地二十二州,包括今寧夏及陝西北部、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及內蒙古部分地區。形成了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
「河曲之戰」1044年,遼興宗討伐西夏,西夏軍馬潰不成軍,於是向遼興宗請降,正當遼軍準備回國時,韓王蕭惠卻向遼興宗提出繼續進攻西夏,西夏軍又節節敗退,但在緊要關頭時,大風驟起,黃沙滿天,已習慣塵土飛揚的黨項羌,臨危不亂趁勢殲滅了遼軍。
南征北討中,沒藏訛龐一直都是元昊的左右手,因此得到了元昊的信任,登上國相,並將親妹妹沒藏氏送給元昊,成為大夏國皇后,1047年,沒藏氏生下一男孩諒祚,太子寧令哥成婚,但元昊看中太妃沒移氏,將其納為妃子,因此父子反目成仇,最後沒藏訛龐抓住此機會,與寧令哥密謀將元昊殺死, 1048年元昊即被親生太子寧令哥刺死,年僅四十六歲。周歲的(13)嵬名諒祚繼位,成為夏國第二代皇帝,其母沒藏氏輔政。
遼興宗一直以河曲之戰為恥,1049年遼國趁諒祚剛繼位,又大舉伐夏,1049~1053年,時戰時停,互有勝負,沒藏訛龐最後深感無力,便向遼興宗投降,戰爭於1053年結束。1056年,沒藏氏亡,1061年時諒祚已15歲,依照西夏規矩,16歲則應親政,但沒藏訛龐一直想篡位,於是將女兒許配給諒祚,與子密謀造反,但被兒媳婦梁氏發現,於是沒藏訛龐全族被處死,諒祚正式親政,梁氏也成為大夏皇后。在1066年,宋、夏又發生多起戰爭,諒祚身受重傷,朝中大權由梁氏掌權,1067年諒祚卒,時年二十一歲。
1067年(13)嵬名諒祚長子(14)嵬名秉常即位,年僅七歲,為第三代夏國皇帝,由梁太后攝政,弟梁乙埋為國相,至1076年,(14)嵬名秉常已十六歲,準備親政,梁太后將姪女,梁乙埋女兒封為皇后,鞏固梁氏在西夏的政權。
(14)嵬名秉常親政後,便主動向宋求和,但梁后並不滿意此決定,故於1081年將(14)嵬名秉常軟禁,奪權主政。主動向宋朝攻擊,大敗宋軍,1083年梁太后主動讓(14)嵬名秉常復位,1086病亡。
其子(15)嵬名乾順即位,又是由母后掌權,即前國相梁乙埋女兒,國相則是母后兄長梁乞逋,因為兄妹不和,造成內部鬥爭不斷,1094年,皇后將兄長殺死,但宮廷鬥爭依然激烈。
(15)嵬名乾順十六歲時,梁太后仍不許他親政,遼道宗對於梁氏相當不滿,故將梁太后殺死,(15)嵬名乾順在遼朝支持下,重新奪回政權。
在位期間,屢次聯遼與宋朝發起戰爭,但在1115年起了變化,崛起與東北的女真族,在首領完顏阿骨打帶領下,於黑龍江畔稱帝,國號金。首先便南下攻打遼國。1122年,乾順遣兵協助遼朝,但仍不敵金兵。最終在1125年時,遼軍大敗,亡國於金。於是西夏只好向金朝稱臣。1127年,金兵又攻下宋汴京城,擄宋徽宗、宋欽宗,滅北宋。宋徽宗子趙構南下至今河南稱帝,重建趙宋王朝,稱南宋。此時西夏領土達到全盛時期,1139年,乾順卒,(16)嵬名仁孝即位。
仁孝即位時,因為任得敬鎮壓有功,封為西平公,1156年進為國相,野心開始暴露,於1170年,挾國主仁孝愈分國,仁孝無力制止,將國主部份分給任得敬,任得敬又向金國要求冊封,金世宗拒絕請求,任便與南宋密謀合攻金朝,結果仁孝在金朝支持下,除掉任得敬,避免國土分裂。(16)嵬名仁孝在位54年,大力推行教育、提倡儒學、推行漢文,是西夏的另一個興盛時期,卒於1193年。子(17)嵬名純祐繼位,1206年仁孝姪兒(18)李安全發動政變,罷黜(17)嵬名純祐,自立為王,並一改以往與金朝友好政策,改依附強大的蒙古,開啟了與金朝長達十餘年的戰爭,使得夏、金雙方兩敗俱傷,給蒙古大軍殲滅的機會。1206年鐵木真正式稱帝,蒙古軍開始攻打西夏,夏金關係也正式決裂。
1211年(19)李遵頊發動政變,罷黜(18)李安全,延續前人戰略,稱蒙古攻金從中獲利,因此對金國又展開一連串戰爭,又是久攻不下,勢均力敵,蒙、金、夏三國多年戰爭,終於在1221年蒙古軍大敗金國,西夏亦無力自保,1223年(19)李遵頊自動退位給(20)李德旺,蒙軍乘西夏國勢積弱大舉進攻。1224年蒙古大軍攻破銀州,西夏此時已無力回天,1226年(19)李遵頊與(20)李德旺相繼發病而死,由姪兒(21)李睍繼位,成吉思汗率軍攻佔肅州、甘州等地之後,揮師東進,越過沙漠、渡過黃河,攻佔應里(今中衛)、西平府。1227年1月,成吉思汗留兵繼續圍困興慶府,他自已領軍南下,攻佔積石州之後,於4月抵達隆德,並派兵攻佔德川州。閨五月,成吉思汗上六盤山避暑,6月,西夏末主李睍率西夏文武官員投降。7月,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病死,蒙軍恐西夏有變,就在隨軍途中殺死李睍,至此,立國190年的西夏為蒙古所滅。
西夏自李元昊始,共傳十帝,歷時190年。大體分三時期,開始的48年是建設期,闊張領土期;發展期,是西夏的鼎盛期,但國內的統治危機日趨激烈,衰弱期共34年,皇室腐敗外部蒙古強敵威脅,至被蒙古所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