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35公里的泉齊溝南,地處賀蘭山中段東麓。陵區地貌為賀蘭山山前洪積扇,地勢平坦開闊,西高東低,海拔高度1130-1200米,陵區之西是高峻挺拔的賀蘭山,東面近與都城興慶府即現銀川相依,遠有黃河之水相濟,陵區居高臨下,俯視整個銀川平原。
西夏陵區東西寬4.5公里,南北長10公里有餘,總面積近50平方公里。陵區內共有9座帝陵、207座陪葬墓,按地形和陵墓的自然分佈自南而北分佈在4個自然區域內,據此我們將西夏陵分為四區。區域內陵墓相對集中,區域間相距一定間隔。每個區域又可相對地分成若干小區和群組,一般都在各區南端居中的位置,陪葬墓多分佈於所屬帝陵的南面和西面,數墓一組,數組一群,數群一區顯示出明確的規律。 帝陵是西夏陵的主要部分,也是保存最好的部分。帝陵的陵園建築以夯土為主體,夯土之外以磚瓦,屋檐、屋脊飾有各種琉璃裝飾物。據統計,一座帝陵大約有8種20餘座各式建築,佔地面積8~15萬平方米。這些建築今天雖已成為廢墟,但陵臺夯土仍高高聳立高者達20余米;殘磚斷瓦俯手可拾,堆積厚處近1米。夯土城墻繼續相連,陵園分局清晰可辯。
西夏陵的陵園建築由角臺、鵲臺、碑亭、月城、陵城、門闕、獻殿、陵臺幾部分組成,有的陵園築有外城。9座陵園結構基本一致,但局部又有所變化。陵園自南而北以東西對稱的鵲臺、碑亭及平面連接為「凸」字形的月城和陵城組成陵園的基本結構,以外城、角臺的變化形成了陵園多種佈局形式。依據陵園不同佈局,可將它們分為內外城式和無外城式兩種類型。西夏陵的陪葬墓都有一定的墓園建築,墓葬的等級不同,建築的內容和規模也不同,陪葬墓建築內容最複雜的包括了外城、碑亭、月城、墓城、門址、照壁和墓冢幾部分,個別的則只有一座墓塚。陪葬墓的墓園建築多已坍塌傾圮,只存遺跡,只有一部分大中型墓塚仍高高聳立。
西夏陵建築所反映的西夏建築技術是與西夏經濟的發展相聯繫的。早期黨項人以羖毛、牦牛織成的氈帳為屋,這種便於移動遷徒的住所與其以遊牧狩獵為主的原始經濟形態相適應。黨項人遷居內地以後,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定居生活的發生,建築業亦因之而興起,並得以迅速發展。當時黨項人所居寧夏等地,州城堡砦已遍及其地,州城內不僅有土屋民居,而且有寢廟衙署。西夏的建築業更是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水準,官府專門設有磚瓦院,以管理建築之事。西夏陵的興建就是西夏建築業發展的重要標誌。
西夏陵出土的文物數以千計,內容包括建築材料、生活用具、隨葬品等多種品類,石、陶、瓷、鐵、金、骨等多種材質。其中以建築材料數量最多,而以漢夏文殘碑最為珍貴。建築材料則主要以陶質材料為大宗,琉璃製品佔一定比例,瓷質材料次之,石質構件數量較少。隨葬品有大型皿器、裝飾品、武器及部分瓷片、絲織品殘片等。此外墓室內還發現有大量動物骨骼。出土瓷器主要有白青、醬三種釉色,以白瓷為多,素面為主。器形從碗、盤為大宗、瓶、缽、豆等器數量次之。另外,還有泥塑殘塊、錢幣、銅器、陶棋子等,種類繁多,為後人研究西夏學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歷經千年滄桑的荒野古冢雖已失卻了往日的輝煌,但依然靜靜地躺在賀蘭山下向後人訴說著一代王朝的榮辱興衰。有首「古冢謠」曰「賀蘭山下古冢稠,高低猶如浮水漚。道逢古老向我告,雲是昔年王與侯」。
這座中國的金字塔已為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所注目,神秘的面紗正在被揭去。
拜寺口雙塔
拜寺口雙塔位於銀川市老城區西北約50多公里的賀蘭山東麓的拜寺口內,它們就像兩個孿生兄弟守衛在山口兩旁,顯得格外挺拔。拜寺口是賀蘭山著名山口之一,這裡山大溝深,環境幽靜,面東開口,視野開闊。在山口平緩的坡地上有大片建築遺址,據考證,這裡曾是西夏佛祖寺院所在地。雙塔就建在溝口北邊寺院遺址的臺地上。雙塔東西對峙,相距約百米,皆為八面十三層樓閣式磚塔。兩塔直起平地,沒有基座,底層較高,平素無飾,正南辟券門,可進入厚壁空心筒狀塔窒。
東塔總高約39米,塔身呈錐體。每層巾疊澀棱角牙和疊澀磚構成腰檐,腰檐外挑。塔頂上砌八角形平座,平座中間為一網形剎座,上承「十三天」寶剎。二層以上,每層每面都貼有彩塑獸面兩個,左右並列,怒目圓睜,獠牙外露,十分威猛。獸面口銜彩繪紅色連珠。獸面之間,是彩繪雲托日月圖案。塔壁轉角處裝飾彩塑寶珠火焰。
西塔總高約36米,塔體比例協調,比東塔較為粗壯。二層以上由數層疊澀棱角牙和疊澀磚構成腰檐,腰上砌成平座,外檐飾以圓形獸頭構件。塔頂上承八角形剎座,剎座檐下,飾以並排彩繪蓮瓣。轉角處飾以磚雕力神,力神裸體挺腹,手托蓮座,栩栩如牛。剎座上承「十三天」寶剎。二層之上每面腰檐下均有彩塑佛像及裝飾圖案。各層壁面中心置長方形淺佛龕,龕內有彩塑動物和八寶圖案,龕兩側為彩塑獸面,獸面口含流蘇七串,呈八字形下垂,布滿壁面。獸面怒日網睜,獠牙外齜,威猛恐怖。塔壁轉角處有寶珠火焰、雲托日月的彩塑圖案,這些造像及裝飾圖案,布滿整個塔身。在眾多的造像中,有身著法袍的羅漢,有拄杖倚立的老者和神態瀟灑的壯者。他們項掛瓔珞,腰系長帶,手執法器。有的伸臂,有的跳躍,動作自如,神態各異,充滿了強烈的氣息和濃郁的宗教色彩。西塔正東面第十二層佛龕內右上側,有西夏文。在第十層正東的甲座上,放置著一個完整的綠色琉璃套獸。塔頂佛龕內置有一根六棱木質中心剎柱,直徑約30厘米,剎柱上有墨書西夏文題記和梵文字。雙塔建築綜合了中原佛塔傳統特點,又把繪畫和雕刻藝術結合起來,構成了兩座雄偉壯觀、絢麗多彩的藝術珍品。
雙塔始建於何時,史料無記載,明萬歷年間修寧復「萬歷朔方新志」卷首「寧夏鎮北路圖」中,在拜寺口就標有雙塔。根據塔剎發現的文物推測,雙塔於元代早期曾進行過裝修,修繕了塔剎,粉妝了壁面,但塔身未進行大的修理。新中國成立以後,經碳14測定雙塔朽木,專家認為是西夏中晚期所建。
1986年,國家組織力量對雙塔進行了加固維修,在維修西塔塔剎時,一密封空心穹室內置放著一批文物,有蒙古汗國銀幣「大朝通寶」、元初「中統寶鈔」、絹質唐卡「彩繪佛畫」、 「絹紙花」,木雕「上樂金剛雙身像」、「 木花瓶」和銅佛像等。雙塔1988年被國家列為第二批全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須彌山石窟
在寧夏固原縣須彌山南麓,有一百多處石窟,總稱「須彌山石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須彌是梵文,意為金山,該窟初建於北魏年代(公元4-6世紀),以後歷代均有擴建,迄今仍保留有20多個洞穴。其中以北周造像最為精美,隋代的造像風格淳樸,唐代造像面形豐滿,表情安詳,是了解石窟歷史、研究古代社會的珍貴資料。
過大佛樓,參觀子孫宮。北魏的石窟大多集中於此。子孫宮山崖前部的第14窟是須彌山開鑿最早的一個。窟內,佛像雕繪結合,色調古樸,其造型與雲岡、敦煌石窟中北魏前期的造像極為相似。第24、32窟比14窟稍晚,窟內佛像已是一佛二菩薩,從這些以「秀骨清相」為特點的一佛二菩薩造像中,可以看出這是北魏孝文帝以後的作品。
須彌山宏偉華麗、造像眾多的石窟,如第45、46、51窟等,都是北周(557~581年)開鑿的。圓光寺後的第45、46窟和相國寺后的第51、67、70窟,每窟都有高6-7米的造像40餘尊,龕內立佛多為一佛二菩薩,刻工精美。除此外,龕額上有各種小佛,龕座下有手執各種樂器的技樂人,窟頂有圍繞塔柱翱翔的飛天浮雕,真是千姿百態,琳瑯滿目。和敦煌、龍門石窟一樣,須彌山最繁榮的時期是唐代,這可以從第5窟(彌勒坐佛)、第10、12、20、54、62、68、105 諸窟中雕刻的眾多菩薩像中感受到。這些菩薩像多為一手提瓶的袒臂露臍的女性形象,身著天衣,胸掛瓔絡,腕配環釧,面貌端麗,姿態秀美。須彌山石窟還有唐、宋、西夏等各個時代的題記多處,這些題記,是研究當時社會歷史的珍貴資料。
與開鑿在一座石崖上的國內大多數石窟迥然不同的是,須彌山石窟開鑿在鴻溝相隔的8座石山上,格局奇特,而且各溝之間有梯橋相連。須彌山峰巒疊嶂,林木繁茂,傍有流水,風景秀麗,是西北黃土高原不可多得的風景區。
承天寺塔
承天寺塔,位於銀川市城西承天寺內,俗稱「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於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乾隆三年,強烈的地震使原塔遭嚴重破壞,現存的塔是清嘉慶25年(公元1820年)重建的,仍保留了西夏造型風格。
承天寺坐西朝東,由前後兩進院落組成。殿屋廊宇,規模宏大;前院是五佛殿和承天寺塔;後院有韋馱殿和臥佛殿。古時,承天寺時有「東土名流、西天達士」往來,香火鼎盛,遊客不絕。塔通高64.5米,是一座密檐式八角形磚塔, 塔身一至二層各面設券門窗式壁龕,三、五、七、九層設南北券門式明窗,塔身各層收分較大,每層之間的塔檐上下各挑出三層棱牙磚。各層檐角石榴狀的鐵柄上掛有鐵鈴,微風吹過,丁當作響。塔身十一層以上挑出五層棱角牙磚,上建八面攢尖頂剎座,其上立桃形綠色琉璃塔剎。四、六、八、十層設東西向多門式明窗,十一層設四明四暗圓窗。整座塔造型挺拔,呈角錐形風格,古樸簡潔。遇上秋高氣爽,還可以在天地連接處看到一線黃河。
承天寺塔是寧夏唯一有文獻記載始建年代的古塔。塔寺建成后,延請回鶻高僧登座講經,皇太后與皇帝經常即席聆聽。寺內香火旺盛,僧人不絕,與當時涼州護國寺、甘州臥佛寺齊名,是西夏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
承天寺塔在元明時期,曾遭兵火和地震的危害,明初時僅一塔獨存。後來,朱元璋第十六個兒子明慶靖王朱栴,重修了寺院,增建了殿宇,承天寺以梵剎鐘聲名噪塞上,成為明代寧夏八景之一。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大地震,塔、寺全部震毀。現在看到的承天寺塔,為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重修,保留了原西夏佛塔的基本形制。
如今,承天寺塔已得到中國保護,並被定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院內修建了博物館,增建了古建築展室,收藏了許多寧夏歷史、民族、軍事等方面珍貴的文物,成為人們觀賞和遊樂的重要活動場所。
中衛高廟
位於中衛縣城北,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經歷代增建重修,至清代時已成為一處規模很大的古建築群。高廟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供奉的不僅有佛、菩薩,還有玉皇、聖母、文昌、關公等塑像,廟內佛、道、儒三教濟濟一堂。廟前有保安寺,山門朝南,兩側建有廂房,正面為單檐歇山頂的大雄寶殿。殿後為高廟,有24級臺階,拾級而上,經牌坊、南天門、中樓,最後是高達三層的五岳、玉皇、聖母殿。這些主要建築,都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它們層層相連,呈逐步增高之勢。在高廟主體建築的兩側,還有鐘樓、鼓樓、文樓、武樓、靈官殿,地藏殿等配殿,結構緊密,氣勢雄偉。
賀蘭山
賀蘭山位於寧夏和內蒙古交界處,是寧夏平原西部屏障,最高峰3556米,平均海拔2000多米,巍峨壯麗,樹木蔥郁,青白如駿馬,北方稱駿馬為賀蘭,故名。山上林木蔽空,泉水潺潺,景色秀麗。在位於銀川平原和內蒙古草原之間的賀蘭山中部,有賀蘭山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內集中有我國西北少有的大面積雲杉林,約有15萬畝,十分珍貴。叢林深處,還建有一座佔地30多頃的養鹿場。保護區內2000米以上高山處,陰坡生長有成片的油松林、雲杉混交林,而在2400米的高山陽坡上,則生長著淺綠的山楊林或山楊、雲杉混交林。密林中勁風颯颯,松濤陣陣,猶如錢潮洶湧澎湃。「萬壑松濤與賀蘭睛雪」乃塞上奇景。
南薰門
南薰門高27.5米。磚包臺基高7米,長88米,寬24.5米。臺基正中有一南北向拱形門洞。臺基北面門洞兩側有對稱式的臺階,可登臨而上。在高大的臺座中央,建有歇山頂重檐二層樓閣,高20.5米。整座建築結構嚴謹,廊檐彩繪,紅墻碧瓦,氣勢宏大,素有小天安門之譽。
南薰門始建年代不詳,相傳為1020年西夏黨項族首領李德明將都城從靈州(靈武)遷至懷遠(銀川),大起宮室,擴建城池時建造,明洪武年間重修寧夏衛城,有南曰南薰,上建南薰城之記載。清乾隆三年(1739年)發生大地震,府城盡毀,城門亦坍塌。乾隆五年又重建,有南樓秋色一景。清宣統三年(1911年),南薰門毀於戰火。民國初年再次修復。
1953年,中國政府拆除了南薰門東西兩側的城墻,開闢了南門廣場。1979年在門樓兩側修築觀禮臺,南北種植花草樹木。南薰門經過多次修建後,在周圍現代建築物的烘托下,顯得更加宏偉壯觀。1985年被列為銀川市文物保護單位。
一百零八塔
位於青銅峽大壩之西陡峭山坡上的108塔,是始建於西夏時期的喇嘛式實心塔群。在此處的塔基裡,曾發現過書有西夏文題記的千佛圖帛畫。佛塔依山勢自上而下,按1、3、3、5、5、7、9、11、13、15、17、19的奇數排列成十二行,總計一百零八座,形成總體平面呈三角形的巨大塔群,因塔數而得名。
塔身除第一行一座較大,高3.5米外.其於的高度均在2.5米左右。塔體形制大致上可以分為四種類型:第一行一座為覆缽形,面東開有龕門;第二行至第四行,為八角鼓腹尖錐形;第五行至第六行,為葫蘆形;第七行至第十二行,為寶瓶形。所有塔體的外表均塗有白灰。由於從始建至今已有八九百年,其間後代曾多次維修,故塔體外裹的白灰也多達數層。揭去後代維修所抹的草泥白灰,可以看出在最早的一層白灰上,有與喇嘛教有關的彩繪圖案。
108是佛教中慣用的數字,佛教認為人生有煩惱與苦難108種,為消除這些煩惱與苦難,規定慣珠要108 顆,念佛要108遍,敲鐘要108聲。
如此眾多的塔體,按規律組合成群,不要說是在寧夏,就是在全國現存的古塔建築中,也是罕見的。
賀蘭山岩畫
岩畫是古代先民們在漫長的歲月里運用寫實或抽象的藝術手法,在岩石上繪製和鑿刻的圖畫,它記錄了古代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中國是世界上岩畫分布最廣、內容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早在1500年前就有發現。
賀蘭山在古代是匈奴、鮮卑、突厥、回鶻、吐蕃、黨項等北方少數民族駐牧游獵、生息繁衍的地方。他們把生產生活的場景,鑿刻在賀蘭山的岩石上,來表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再現了他們當時的審美觀、社會習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長200多公里的賀蘭山腹地,就有20多處遺存岩畫。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賀蘭口岩畫。
賀蘭口距銀川城50公里左右,位於賀蘭山中段的賀蘭縣金山鄉境內,山勢高峻,海拔1448米,山口景色幽雅,奇峰疊障,潺潺泉水從溝內流出,約有千餘幅個體圖形的岩畫分布在溝谷兩側綿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畫面藝術造型粗獷渾厚,構圖樸實,姿態自然,寫實性較強。以人首像為主的佔總數的一半以上。其次為牛、馬、驢、鹿、鳥、狼等動物圖形。
人首像畫面簡單、奇異,有的人首長著犄角,有的插著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圓頂帽。表現女性的岩畫,有的戴著頭飾,有的挽著發髻,風姿秀逸,再現千年前古代婦女對美的追求。有的大耳高鼻滿臉生毛,有的口銜骨頭,有的面部有條形紋或弧形紋。還有幾幅面部五官似一個站立人形,雙臂彎曲,兩腿叉開,腰佩長刀,表現了圖騰巫覡的造型形象。
動物圖形構圖粗獷,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有雙角突出的羊,有飛馳的駿馬,有搖尾巴的狗,有飛鳥的圖形和猛獸的形象,有部分人的手和太陽的畫面,還有原始宗教活動的場面。
根據岩畫圖形和西夏刻記分析,賀蘭口岩畫是不同時期先後刻上的,大部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為,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時期的畫像。雕刻方法有鑿刻和磨制兩種:鑿刻痕跡清晰,較淺;磨制法是先鑿後磨,線條較粗深,凹槽光潔。賀蘭口岩畫的題材、內容與表現手法都十分廣泛,富有想像力,給人一種真實、親切、肅穆和純真的感受。眾多岩畫為我們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歷史、文化、經濟狀況、風土人情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文物資料,堪稱是一處珍貴的民族藝術畫廊。
海寶塔
又稱黑寶塔,位於銀川市北郊,俗稱北塔,與西南的承天寺塔遙遙相望。寺內殿宇主要有山門,接引佛殿、大佛殿、韋陀殿、臥佛殿等,都在一條東西中軸線上。海寶塔是建在大佛殿和韋陀殿之間的磚結構樓閣式建築,高45米,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剎構成,整個塔的建築外形線條明朗,層次分明,風格古樸、明朗、粗獷,且塔內有木梯盤旋上升直至塔頂。
海寶塔自古以來是寧夏有有名的佛都寺院,每逢農曆初一和十五,各地善男信女絡繹不絕來寺燒香拜佛,這時不僅能觀賞鳳凰城的名勝古跡,沐浴民族風情,而且能品嘗塞上的瓜果和銀川的風味小吃,別有一番情趣。
海寶塔曾遭劫難。大的破壞據記載有兩次:第一次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地震,塔頂倒坍四層,於康熙四十九至五十一年(1710-1712年)修復,統名為海寶塔;第二次是乾隆三年(1739年)大地震,寺塔全被震坍,惟存塔臺塔址,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再次重修,這就是今天的佛塔。
解放以後,中國政府十分重視對海寶塔的保護。1961年國務院把海寶塔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地方政府也對寺、塔進行了多次維修,1980年以來,先後擴建了圍墻,翻修了臥佛殿、韋陀殿,重建了山門和南北對稱的鐘樓、鼓樓,並重塑了在文革中毀壞的佛像。1983年國務院將海寶塔定為全國重點開放寺院之一,規劃宗教部門管理。如今海寶塔寺又成佛門弟子的聖地,早晚入寺,可聽晨鐘暮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