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7日 星期三

遼朝歷史

遼國王朝
在西喇木倫河(契丹語為黃水)孕育了一個中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王朝-契丹族,遼朝。
胡乃是中原對於北方民族的通稱,因為在匈奴東,故稱東胡;秦末漢初,東胡強盛,趁匈奴北徙時,向匈奴東方進攻,但冒頓單于立即擊退東胡,使得東胡人分為兩支,一依烏桓山而居,稱烏桓,一依鮮卑山而居,故稱鮮卑。鮮卑支又分為三部,宇文部,慕容部與段部。慕容部勢力強大,滅了其他兩部,宇文部殘部分為契丹與庫莫奚,隨後北魏又滅了殘部,自此契丹族首見於史中。戰敗的北柔然退到外興安嶺一帶,成為蒙古人的祖先室韋。而南柔然避居今內蒙古的西喇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以聚族分部的組織形式過著游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並成為八個部落
(1) 悉萬丹部
(2) 何大何部
(3) 伏弗郁部
(4) 羽陵部
(5) 匹吉部
(6) 黎部
(7) 吐六于部
(8) 日連部
各部並沒有共同的領袖,各自獨立,並爭相向北魏朝貢,契丹古八部自北魏開始至隋末,一共經歷了兩百多年。並先後依附在西突厥與隋的主權,在戰事動蕩的歲月中,各部走向聯合,形成契丹民族,以血緣關係的聯盟走向地域關係的聯盟。於唐貞觀三年(629年),大賀氏領袖摩會向唐朝進貢,成為了契丹族的聯盟領袖。大賀氏領袖窟哥在648年請唐朝設立了松漠都督府,更鞏固了唐朝對於契丹的宗主權,窟哥之孫擔任聯盟長時,唐朝賜姓名為李盡忠,此時由於唐用人失誤,引起契丹族不滿,於696年,李盡忠與孫萬榮起兵反抗,唐軍大敗,但此時契丹奚族倒向唐軍,使得契丹兵潰敗,形勢轉變,於是為時14個月的反唐就此結束,也宣告了大賀氏聯盟盟主的地位不保。
往後數年又經歷各部落爭奪盟主的年代,於745年,遙輦氏阻午可汗接受唐朝封為松漠都督,並發展了一套柴冊儀禮儀,使得選舉制度更加合法化,制度化,主要的儀式為擇定吉日,接受王位,自此至十世紀初,共存在了一百七十餘年,聯盟首領一共經歷了九位,皆超出三年一屆的規定,於是一個新的私有制度正在醞釀中。遙輦氏中以迭刺部為最強大的一部,迭刺部中又以世里氏最為強盛,即是耶律氏。阿保機祖父勻德實擔任聯盟夷離堇時,使部族勢力大大上升,但也引來其他宗族不滿,在872年時,耶律狼德謀害了勻德實,奪取大權,沒多久又被勻德實弟奪回權利,由勻德實二子嚴木擔任夷離堇,後續傳到勻德實姪轄底,任用釋魯為于越,于越為新的職位,僅次於可汗,而阿保機則在901年被選為于越,並在第九任痕德堇可汗被罷免後,成為契丹族的新領袖。
耶律阿保機872年生,伯父釋魯擔任于越時,便常徵詢他的意見,曾說過「我如同蛇,兒如同龍,將來必能成就大業」。
身為迭刺部的首領耶律阿保機於唐末乘中原之亂統一各部,從901~906年年征戰,他先後鎮壓了契丹貴族的叛亂和征服奚、室韋、阻卜等部落,聲勢浩大不同凡響,並獲得大量的牲畜與財富,鞏固迭刺部的政治地位,在907年正月取代遙輦氏,正式稱汗。即位後,阿保機放棄契丹可汗三年選一的方式,破壞部落的選舉制度,引起守舊勢力的反撲,以二弟刺葛與三個弟弟迭刺、寅底石與安端為首,又稱為「諸弟之亂」
911~913年,發動了數次的叛亂,但都功虧一簣,迭刺部內部的守舊勢力被平息後,又有其他7部的反撲,於915年,7部聯盟要求阿保機交出勢力,於是阿保機讓步將象徵可汗的旗鼓交出,而阿保機則退居住在古漢城,並廣接納漢人,學習內地的文化,伺機而起,轉守為攻。在鹽池舉行了鴻門宴,將其他部落大人殺死,於是契丹社會開始進入了耶律阿保機年代。
916年,在龍化州築壇受冊,即為歷史上的遼太祖,康默記與韓知古獻神冊為年號,太祖並立長子耶律倍為皇太子,多用漢人,康默記、韓延徽、韓知古等皆為佐命功臣。掠奪中原的財富和人口,在草原上按照中原模式建立城邦以安置掠來的漢人。阿保機對於漢人的提拔相當的重視,韓延徽即是其中之一,韓延徽,字藏明,出身於世宦家庭,有謀略、膽識,很受阿保機重用,其他受重用的功臣還有耶律曷魯,軍事非他不議,成為阿保機在政治、軍事上最重要的助手。蕭敵魯,為阿保機的妻兄,前後參與十多次戰役。蕭阿古,為蕭敵魯的弟弟。皆為阿保機的開國功臣。
918年,建都皇都-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羅城)。
920年,創制契丹大字,下詔推行。
922年(遼天贊元年),封耶律德光為天下兵馬大元帥。
925年(遼天贊四年),遼太祖率兵親征服渤海國,改渤海國名為東丹國,冊立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國王。
926年(遼天顯元年),耶律阿保機回師途中病倒,其妻述律平攝政,其間屠殺政敵數百人。
東丹國是契丹滅渤海後,在渤海處建立的契丹地方政權,926年契丹大軍滅了有229年歷史的渤海國,將原屬地全納入契丹版圖,並稱為東丹國,冊封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王。阿保機回師時病故,由皇后述律氏掌權,並立二子耶律德光為帝,為遼太宗,極力排擠皇太子耶律倍,使得東丹國名存實亡。
耶律倍,性好讀書,受漢文畫薰陶,文化素養很高,並向阿保機建言祭祀孔子,通陰陽,知音律,針灸等,乃是契丹貴族中最有文化的人物。可惜在皇位爭奪中,逃至中原,鬱鬱而終。最後在遼世宗(耶律阮)即位,追諡為讓國皇帝。
述律氏,在阿保機死後,代行國政,果斷有雄略,為遼朝基業的開創與鞏固作了許多有助益的事。並在阿保機死後,將右腕砍斷,置於墓中,以示陪葬,故稱斷腕太后。在遼太宗(耶律德光)死後,又阻止耶律阮(耶律倍長子)即位,但由於實力不夠,未嘗如願。

927年,耶律德光(遼太宗)即位,主張繼承父業,繼續南下進攻漢族,在位二十年,曾於936年,滅後唐,佔領燕雲十六州,943-46年間,滅後晉。
其中,後唐石敬瑭為了取得皇位,以割地條件向契丹請求出兵,故於936年滅後唐,取得燕雲十六州,採用因俗而治的方式,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分南北兩院。石敬瑭為晉王(後晉),並自稱兒皇帝。942年石敬瑭死,侄兒石重貴繼位,對契丹不敬,故耶律德光於946年一舉殲滅後晉,但因濫殺中原漢人,不得民心。947年,改國號為大遼,病死於回師途中。未立遺囑,耶律阮隨太宗出征,正在軍中,被眾將立為新帝,但述律太后大怒,欲立太祖三子李胡為皇,但仍不敵。並與世宗立下橫渡之約,同意耶律阮(遼世宗)即位。皇位回到太祖一系。但由於耶律阮(遼世宗)並非將才,犒賞許多當時擁立他即位的大臣,但也引起其他守舊勢力的不滿。繼位四年(951年)即在火神澱被臣子殺害。隨後由壽安王耶律璟(遼太宗長子)平定,並宣佈即位,是遼穆宗。皇權又轉到太宗一系。
即位後,不理朝政,四季狩獵,歷史學家評他「英睿騰風,戎馬交馳而不足;耽酒惕日,禍敗淪胥而有餘。」作為皇帝,沒什麼特別政績,只會狩獵,飲酒,白天睡覺。晚期殘暴統治已達極點,969年於酒醉時被臣子殺害,結束了遼朝的黑暗時期。
遼穆宗死後,由耶律賢(耶律阮子)於969年繼位,並在承天皇后的輔佐下,整頓有功,安定了亂局,在位14年因病死亡,由年僅12歲的耶律隆緒(遼聖宗)繼位(982年),又由承天皇太后輔佐,她任人不疑,恩威並施,賞罰分明,並與漢人丞相韓德讓共同輔佐遼皇,並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感情,稱辟陽之辛,但不論如何,此兩人在遼宋的和平相處與契丹族的歷史上功不可沒。
1004年發生了件遼宋歷史重要的大戰,澶淵之戰,承天太后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因宰相寇準堅持,無奈親至澶州(今河南濮陽)督戰。宋軍士氣大振,擊敗遼軍前峰,遼將蕭闥凜戰死。遼恐腹背受敵,提出和約。主和的宋真宗於次年初與遼訂立和約,協定宋每年貢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各守疆界,互不騷擾,成為兄弟之邦。維持了長達120多年的遼宋和平。
遼聖宗一共在位49年,時間最長,使遼朝達到鼎盛,1009年太后歸政,正式掌權,並提出許多改革
1. 整頓吏治
2. 修訂法律,一律使用漢法,不論漢人契丹人
3. 實行科舉,沿用唐制
4. 解放奴隸
5. 改革稅賦制度

1031年,聖宗去世,長子耶律宗真即位,即遼興宗。遼興宗繼位後,其生母順聖元妃蕭耨斤自立為皇太后攝政,篡奪了遼朝大權。重用了在聖宗時代被裁示永不錄用的貪官污吏以及其娘家的人。遼興宗因無權而不能救,母子因此結怨。蕭耨斤對興宗並不信任,打算密謀廢掉興宗,立次子耶律重元為皇帝。耶律重元把這一事告訴遼興宗。興宗怒不可遏,於1034年(遼重熙三年)用武力廢除欽哀皇太后,大殺太后親信。七月,遼興宗親政。修建陵園安葬齊天皇后。
興宗在位時,遼國勢已日益衰落。而有興宗一朝,奸佞當權,政治腐敗,百姓困苦,軍隊衰弱。面對日益衰落的國勢,興宗連年征戰,多次征伐西夏;逼迫宋朝多交納歲幣,反而遼內部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興宗還迷信佛教,窮途奢極。
還在一次酒醉時答應百年之後傳位給耶律重元,但早有安排其子耶律洪基繼位,不斷提高皇子的地位與權力。1055年,遼興宗病,耶律洪基登基,是為遼道宗,耶律重元則為皇太叔,道宗繼位後,重元始終有謀奪帝位的意圖,在清寧九年(1063年)七月,重元聽從兒子的勸說,發動叛亂,自立為帝,未幾被遼道宗所平,重元自盡。史稱灤河之亂。
重元叛亂平定後,遼政治腐敗,國勢逐漸衰落。遼道宗並聽信耶律乙辛等奸佞,自己不理朝政,導致的聽信耶律乙辛的讒言,相信皇后宣懿皇后與伶官趙唯一通姦而賜死皇后。皇后時年36歲,史稱十香詞冤案
孰按琵琶譜十香,宮中才子女中王
知書玉貌終非福,度曲金舖只自傷
別殿椒鳳燕水恨,入簾璧月趙家妝
千秋疑事回心院,啼語惺惺夜漏長
詠史詩寫道。
1067年,皇后死後,耶律乙辛即向遼道宗進言再娶,將自己的人馬安置在皇帝身旁,並排擠皇太子昭懷太子耶律濬的勢力,為防太子登基對自己不利,陷害皇太子謀反,並殺害皇太子耶律濬。1079年七月,耶律乙辛乘道宗遊獵的時候謀害皇孫耶律延禧,但遼道宗接納大臣的勸諫,命皇孫一同秋獵,才化解乙辛的陰謀。1081年,冤案終於真相大白,遼道宗追封故太子為昭懷太子,以天子禮改葬。而耶律乙辛則因叛遼投宋被處死。
遼天祚帝是遼道宗的孫子,父親是耶律濬,1101年正月,道宗死,臨死前立耶律延禧皇帝。天祚皇帝是他的尊號。
1112年(天慶二年)二月十日天祚帝赴春州,召集附近的女真族酋長來朝,宴席中醉酒後令女真酋長為他跳舞,只有完顏阿骨打不肯。天祚帝不以為意,但從此完顏阿骨打與遼朝之間不和。從九月開始完顏阿骨打不再奉詔,並開始對其他不服從他的女真部落用兵。
1114年(天慶四年)春,完顏阿骨打正式起兵反遼。一開始天祚帝不將阿骨打當作大的威脅,但是此年所有他派去鎮壓阿骨打的軍隊全部被戰敗。
1115年遼天祚帝開始覺察到女真的威脅,下令親征,但是遼軍到處被女真戰敗,與此同時遼朝國內也發生叛亂,耶律章奴在上京叛亂,雖然這場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但是這場叛亂分裂了遼朝內部。
1122年,遼天祚帝被金兵所迫,流亡夾山;三月,耶律淳在燕京被耶律大石、李處溫等人擁立為皇帝,是為北遼的開始,百官上尊號為天錫皇帝,改年號建福元年,降天祚皇帝為湘陰王,並遣大使奉表於金國,乞為附庸。可是事未完成,六月他就病死,秦王即位,耶律淳妻德妃稱制。隨後完顏阿骨打攻打南京,德妃逃跑,北遼存在不到十個月。
1120年,金攻克遼上京,此時遼已經失去了其地盤之半。而遼朝內部又發生了因為皇位繼承問題而爆發的內亂,天祚帝殺他的長子耶律敖魯斡。這使得更多的遼軍感到不安而投靠金朝。
1122年正月,金攻克遼中京。由於戰場上消息不通,遼朝內部又以為遼天祚帝在前線陣亡或被圍,於是在燕京立耶律淳為皇帝,進一步擴大了遼朝內部的混亂。
1124年,遼天祚帝已經失去了遼朝的大部分土地,他自己退出漠外,他的兒子和家屬大多數被殺或被俘,雖然他還打算收復首府燕州和雲州,但是實際上他已經沒有多少希望了。1125年二月,天祚帝在應州被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被降為海濱王。遼朝亡,共歷時210年,歷經9位帝王。
此後,遼代貴族耶律大石在西北召集殘部,控制了蒙古高原和新疆東部一帶。1130年,由於受到金兵的壓迫,大石決定放棄蒙古高原,率部西征。1132年,大石在葉迷立(今新疆額敏)稱帝,年號延慶,稱菊兒汗。建立西遼帝國(即黑契丹Karakitai),首都虎思斡魯朵,史稱西遼,曾一度擴張到中亞,成為中亞強國。1143年,大石死後,經歷蕭塔不煙、耶律夷列、耶律普速完、耶律直魯古、屈出律的統治。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軍隊滅亡,立國凡87年。至此遼的國祚才徹底終結。

2007年6月14日 星期四

俄羅斯




西伯利亞鐵路線

西伯利亞鐵路攻略

寧夏景點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35公里的泉齊溝南,地處賀蘭山中段東麓。陵區地貌為賀蘭山山前洪積扇,地勢平坦開闊,西高東低,海拔高度1130-1200米,陵區之西是高峻挺拔的賀蘭山,東面近與都城興慶府即現銀川相依,遠有黃河之水相濟,陵區居高臨下,俯視整個銀川平原。

西夏陵區東西寬4.5公里,南北長10公里有餘,總面積近50平方公里。陵區內共有9座帝陵、207座陪葬墓,按地形和陵墓的自然分佈自南而北分佈在4個自然區域內,據此我們將西夏陵分為四區。區域內陵墓相對集中,區域間相距一定間隔。每個區域又可相對地分成若干小區和群組,一般都在各區南端居中的位置,陪葬墓多分佈於所屬帝陵的南面和西面,數墓一組,數組一群,數群一區顯示出明確的規律。 帝陵是西夏陵的主要部分,也是保存最好的部分。帝陵的陵園建築以夯土為主體,夯土之外以磚瓦,屋檐、屋脊飾有各種琉璃裝飾物。據統計,一座帝陵大約有8種20餘座各式建築,佔地面積8~15萬平方米。這些建築今天雖已成為廢墟,但陵臺夯土仍高高聳立高者達20余米;殘磚斷瓦俯手可拾,堆積厚處近1米。夯土城墻繼續相連,陵園分局清晰可辯。

西夏陵的陵園建築由角臺、鵲臺、碑亭、月城、陵城、門闕、獻殿、陵臺幾部分組成,有的陵園築有外城。9座陵園結構基本一致,但局部又有所變化。陵園自南而北以東西對稱的鵲臺、碑亭及平面連接為「凸」字形的月城和陵城組成陵園的基本結構,以外城、角臺的變化形成了陵園多種佈局形式。依據陵園不同佈局,可將它們分為內外城式和無外城式兩種類型。西夏陵的陪葬墓都有一定的墓園建築,墓葬的等級不同,建築的內容和規模也不同,陪葬墓建築內容最複雜的包括了外城、碑亭、月城、墓城、門址、照壁和墓冢幾部分,個別的則只有一座墓塚。陪葬墓的墓園建築多已坍塌傾圮,只存遺跡,只有一部分大中型墓塚仍高高聳立。
西夏陵建築所反映的西夏建築技術是與西夏經濟的發展相聯繫的。早期黨項人以羖毛、牦牛織成的氈帳為屋,這種便於移動遷徒的住所與其以遊牧狩獵為主的原始經濟形態相適應。黨項人遷居內地以後,隨著農業經濟的發展,定居生活的發生,建築業亦因之而興起,並得以迅速發展。當時黨項人所居寧夏等地,州城堡砦已遍及其地,州城內不僅有土屋民居,而且有寢廟衙署。西夏的建築業更是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水準,官府專門設有磚瓦院,以管理建築之事。西夏陵的興建就是西夏建築業發展的重要標誌。

西夏陵出土的文物數以千計,內容包括建築材料、生活用具、隨葬品等多種品類,石、陶、瓷、鐵、金、骨等多種材質。其中以建築材料數量最多,而以漢夏文殘碑最為珍貴。建築材料則主要以陶質材料為大宗,琉璃製品佔一定比例,瓷質材料次之,石質構件數量較少。隨葬品有大型皿器、裝飾品、武器及部分瓷片、絲織品殘片等。此外墓室內還發現有大量動物骨骼。出土瓷器主要有白青、醬三種釉色,以白瓷為多,素面為主。器形從碗、盤為大宗、瓶、缽、豆等器數量次之。另外,還有泥塑殘塊、錢幣、銅器、陶棋子等,種類繁多,為後人研究西夏學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歷經千年滄桑的荒野古冢雖已失卻了往日的輝煌,但依然靜靜地躺在賀蘭山下向後人訴說著一代王朝的榮辱興衰。有首「古冢謠」曰「賀蘭山下古冢稠,高低猶如浮水漚。道逢古老向我告,雲是昔年王與侯」。
這座中國的金字塔已為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所注目,神秘的面紗正在被揭去。


拜寺口雙塔

拜寺口雙塔位於銀川市老城區西北約50多公里的賀蘭山東麓的拜寺口內,它們就像兩個孿生兄弟守衛在山口兩旁,顯得格外挺拔。拜寺口是賀蘭山著名山口之一,這裡山大溝深,環境幽靜,面東開口,視野開闊。在山口平緩的坡地上有大片建築遺址,據考證,這裡曾是西夏佛祖寺院所在地。雙塔就建在溝口北邊寺院遺址的臺地上。雙塔東西對峙,相距約百米,皆為八面十三層樓閣式磚塔。兩塔直起平地,沒有基座,底層較高,平素無飾,正南辟券門,可進入厚壁空心筒狀塔窒。

東塔總高約39米,塔身呈錐體。每層巾疊澀棱角牙和疊澀磚構成腰檐,腰檐外挑。塔頂上砌八角形平座,平座中間為一網形剎座,上承「十三天」寶剎。二層以上,每層每面都貼有彩塑獸面兩個,左右並列,怒目圓睜,獠牙外露,十分威猛。獸面口銜彩繪紅色連珠。獸面之間,是彩繪雲托日月圖案。塔壁轉角處裝飾彩塑寶珠火焰。

西塔總高約36米,塔體比例協調,比東塔較為粗壯。二層以上由數層疊澀棱角牙和疊澀磚構成腰檐,腰上砌成平座,外檐飾以圓形獸頭構件。塔頂上承八角形剎座,剎座檐下,飾以並排彩繪蓮瓣。轉角處飾以磚雕力神,力神裸體挺腹,手托蓮座,栩栩如牛。剎座上承「十三天」寶剎。二層之上每面腰檐下均有彩塑佛像及裝飾圖案。各層壁面中心置長方形淺佛龕,龕內有彩塑動物和八寶圖案,龕兩側為彩塑獸面,獸面口含流蘇七串,呈八字形下垂,布滿壁面。獸面怒日網睜,獠牙外齜,威猛恐怖。塔壁轉角處有寶珠火焰、雲托日月的彩塑圖案,這些造像及裝飾圖案,布滿整個塔身。在眾多的造像中,有身著法袍的羅漢,有拄杖倚立的老者和神態瀟灑的壯者。他們項掛瓔珞,腰系長帶,手執法器。有的伸臂,有的跳躍,動作自如,神態各異,充滿了強烈的氣息和濃郁的宗教色彩。西塔正東面第十二層佛龕內右上側,有西夏文。在第十層正東的甲座上,放置著一個完整的綠色琉璃套獸。塔頂佛龕內置有一根六棱木質中心剎柱,直徑約30厘米,剎柱上有墨書西夏文題記和梵文字。雙塔建築綜合了中原佛塔傳統特點,又把繪畫和雕刻藝術結合起來,構成了兩座雄偉壯觀、絢麗多彩的藝術珍品。

雙塔始建於何時,史料無記載,明萬歷年間修寧復「萬歷朔方新志」卷首「寧夏鎮北路圖」中,在拜寺口就標有雙塔。根據塔剎發現的文物推測,雙塔於元代早期曾進行過裝修,修繕了塔剎,粉妝了壁面,但塔身未進行大的修理。新中國成立以後,經碳14測定雙塔朽木,專家認為是西夏中晚期所建。

1986年,國家組織力量對雙塔進行了加固維修,在維修西塔塔剎時,一密封空心穹室內置放著一批文物,有蒙古汗國銀幣「大朝通寶」、元初「中統寶鈔」、絹質唐卡「彩繪佛畫」、 「絹紙花」,木雕「上樂金剛雙身像」、「 木花瓶」和銅佛像等。雙塔1988年被國家列為第二批全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須彌山石窟

在寧夏固原縣須彌山南麓,有一百多處石窟,總稱「須彌山石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須彌是梵文,意為金山,該窟初建於北魏年代(公元4-6世紀),以後歷代均有擴建,迄今仍保留有20多個洞穴。其中以北周造像最為精美,隋代的造像風格淳樸,唐代造像面形豐滿,表情安詳,是了解石窟歷史、研究古代社會的珍貴資料。

過大佛樓,參觀子孫宮。北魏的石窟大多集中於此。子孫宮山崖前部的第14窟是須彌山開鑿最早的一個。窟內,佛像雕繪結合,色調古樸,其造型與雲岡、敦煌石窟中北魏前期的造像極為相似。第24、32窟比14窟稍晚,窟內佛像已是一佛二菩薩,從這些以「秀骨清相」為特點的一佛二菩薩造像中,可以看出這是北魏孝文帝以後的作品。

須彌山宏偉華麗、造像眾多的石窟,如第45、46、51窟等,都是北周(557~581年)開鑿的。圓光寺後的第45、46窟和相國寺后的第51、67、70窟,每窟都有高6-7米的造像40餘尊,龕內立佛多為一佛二菩薩,刻工精美。除此外,龕額上有各種小佛,龕座下有手執各種樂器的技樂人,窟頂有圍繞塔柱翱翔的飛天浮雕,真是千姿百態,琳瑯滿目。和敦煌、龍門石窟一樣,須彌山最繁榮的時期是唐代,這可以從第5窟(彌勒坐佛)、第10、12、20、54、62、68、105 諸窟中雕刻的眾多菩薩像中感受到。這些菩薩像多為一手提瓶的袒臂露臍的女性形象,身著天衣,胸掛瓔絡,腕配環釧,面貌端麗,姿態秀美。須彌山石窟還有唐、宋、西夏等各個時代的題記多處,這些題記,是研究當時社會歷史的珍貴資料。

與開鑿在一座石崖上的國內大多數石窟迥然不同的是,須彌山石窟開鑿在鴻溝相隔的8座石山上,格局奇特,而且各溝之間有梯橋相連。須彌山峰巒疊嶂,林木繁茂,傍有流水,風景秀麗,是西北黃土高原不可多得的風景區。

承天寺塔

承天寺塔,位於銀川市城西承天寺內,俗稱「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於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乾隆三年,強烈的地震使原塔遭嚴重破壞,現存的塔是清嘉慶25年(公元1820年)重建的,仍保留了西夏造型風格。

承天寺坐西朝東,由前後兩進院落組成。殿屋廊宇,規模宏大;前院是五佛殿和承天寺塔;後院有韋馱殿和臥佛殿。古時,承天寺時有「東土名流、西天達士」往來,香火鼎盛,遊客不絕。塔通高64.5米,是一座密檐式八角形磚塔, 塔身一至二層各面設券門窗式壁龕,三、五、七、九層設南北券門式明窗,塔身各層收分較大,每層之間的塔檐上下各挑出三層棱牙磚。各層檐角石榴狀的鐵柄上掛有鐵鈴,微風吹過,丁當作響。塔身十一層以上挑出五層棱角牙磚,上建八面攢尖頂剎座,其上立桃形綠色琉璃塔剎。四、六、八、十層設東西向多門式明窗,十一層設四明四暗圓窗。整座塔造型挺拔,呈角錐形風格,古樸簡潔。遇上秋高氣爽,還可以在天地連接處看到一線黃河。

承天寺塔是寧夏唯一有文獻記載始建年代的古塔。塔寺建成后,延請回鶻高僧登座講經,皇太后與皇帝經常即席聆聽。寺內香火旺盛,僧人不絕,與當時涼州護國寺、甘州臥佛寺齊名,是西夏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

承天寺塔在元明時期,曾遭兵火和地震的危害,明初時僅一塔獨存。後來,朱元璋第十六個兒子明慶靖王朱栴,重修了寺院,增建了殿宇,承天寺以梵剎鐘聲名噪塞上,成為明代寧夏八景之一。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大地震,塔、寺全部震毀。現在看到的承天寺塔,為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重修,保留了原西夏佛塔的基本形制。

如今,承天寺塔已得到中國保護,並被定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院內修建了博物館,增建了古建築展室,收藏了許多寧夏歷史、民族、軍事等方面珍貴的文物,成為人們觀賞和遊樂的重要活動場所。

中衛高廟

位於中衛縣城北,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經歷代增建重修,至清代時已成為一處規模很大的古建築群。高廟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廟。供奉的不僅有佛、菩薩,還有玉皇、聖母、文昌、關公等塑像,廟內佛、道、儒三教濟濟一堂。廟前有保安寺,山門朝南,兩側建有廂房,正面為單檐歇山頂的大雄寶殿。殿後為高廟,有24級臺階,拾級而上,經牌坊、南天門、中樓,最後是高達三層的五岳、玉皇、聖母殿。這些主要建築,都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它們層層相連,呈逐步增高之勢。在高廟主體建築的兩側,還有鐘樓、鼓樓、文樓、武樓、靈官殿,地藏殿等配殿,結構緊密,氣勢雄偉。

賀蘭山

賀蘭山位於寧夏和內蒙古交界處,是寧夏平原西部屏障,最高峰3556米,平均海拔2000多米,巍峨壯麗,樹木蔥郁,青白如駿馬,北方稱駿馬為賀蘭,故名。山上林木蔽空,泉水潺潺,景色秀麗。在位於銀川平原和內蒙古草原之間的賀蘭山中部,有賀蘭山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內集中有我國西北少有的大面積雲杉林,約有15萬畝,十分珍貴。叢林深處,還建有一座佔地30多頃的養鹿場。保護區內2000米以上高山處,陰坡生長有成片的油松林、雲杉混交林,而在2400米的高山陽坡上,則生長著淺綠的山楊林或山楊、雲杉混交林。密林中勁風颯颯,松濤陣陣,猶如錢潮洶湧澎湃。「萬壑松濤與賀蘭睛雪」乃塞上奇景。

南薰門

南薰門高27.5米。磚包臺基高7米,長88米,寬24.5米。臺基正中有一南北向拱形門洞。臺基北面門洞兩側有對稱式的臺階,可登臨而上。在高大的臺座中央,建有歇山頂重檐二層樓閣,高20.5米。整座建築結構嚴謹,廊檐彩繪,紅墻碧瓦,氣勢宏大,素有小天安門之譽。

南薰門始建年代不詳,相傳為1020年西夏黨項族首領李德明將都城從靈州(靈武)遷至懷遠(銀川),大起宮室,擴建城池時建造,明洪武年間重修寧夏衛城,有南曰南薰,上建南薰城之記載。清乾隆三年(1739年)發生大地震,府城盡毀,城門亦坍塌。乾隆五年又重建,有南樓秋色一景。清宣統三年(1911年),南薰門毀於戰火。民國初年再次修復。

1953年,中國政府拆除了南薰門東西兩側的城墻,開闢了南門廣場。1979年在門樓兩側修築觀禮臺,南北種植花草樹木。南薰門經過多次修建後,在周圍現代建築物的烘托下,顯得更加宏偉壯觀。1985年被列為銀川市文物保護單位。

一百零八塔

位於青銅峽大壩之西陡峭山坡上的108塔,是始建於西夏時期的喇嘛式實心塔群。在此處的塔基裡,曾發現過書有西夏文題記的千佛圖帛畫。佛塔依山勢自上而下,按1、3、3、5、5、7、9、11、13、15、17、19的奇數排列成十二行,總計一百零八座,形成總體平面呈三角形的巨大塔群,因塔數而得名。

塔身除第一行一座較大,高3.5米外.其於的高度均在2.5米左右。塔體形制大致上可以分為四種類型:第一行一座為覆缽形,面東開有龕門;第二行至第四行,為八角鼓腹尖錐形;第五行至第六行,為葫蘆形;第七行至第十二行,為寶瓶形。所有塔體的外表均塗有白灰。由於從始建至今已有八九百年,其間後代曾多次維修,故塔體外裹的白灰也多達數層。揭去後代維修所抹的草泥白灰,可以看出在最早的一層白灰上,有與喇嘛教有關的彩繪圖案。

108是佛教中慣用的數字,佛教認為人生有煩惱與苦難108種,為消除這些煩惱與苦難,規定慣珠要108 顆,念佛要108遍,敲鐘要108聲。

如此眾多的塔體,按規律組合成群,不要說是在寧夏,就是在全國現存的古塔建築中,也是罕見的。

賀蘭山岩畫

岩畫是古代先民們在漫長的歲月里運用寫實或抽象的藝術手法,在岩石上繪製和鑿刻的圖畫,它記錄了古代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中國是世界上岩畫分布最廣、內容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早在1500年前就有發現。

賀蘭山在古代是匈奴、鮮卑、突厥、回鶻、吐蕃、黨項等北方少數民族駐牧游獵、生息繁衍的地方。他們把生產生活的場景,鑿刻在賀蘭山的岩石上,來表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再現了他們當時的審美觀、社會習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長200多公里的賀蘭山腹地,就有20多處遺存岩畫。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賀蘭口岩畫。

賀蘭口距銀川城50公里左右,位於賀蘭山中段的賀蘭縣金山鄉境內,山勢高峻,海拔1448米,山口景色幽雅,奇峰疊障,潺潺泉水從溝內流出,約有千餘幅個體圖形的岩畫分布在溝谷兩側綿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畫面藝術造型粗獷渾厚,構圖樸實,姿態自然,寫實性較強。以人首像為主的佔總數的一半以上。其次為牛、馬、驢、鹿、鳥、狼等動物圖形。

人首像畫面簡單、奇異,有的人首長著犄角,有的插著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圓頂帽。表現女性的岩畫,有的戴著頭飾,有的挽著發髻,風姿秀逸,再現千年前古代婦女對美的追求。有的大耳高鼻滿臉生毛,有的口銜骨頭,有的面部有條形紋或弧形紋。還有幾幅面部五官似一個站立人形,雙臂彎曲,兩腿叉開,腰佩長刀,表現了圖騰巫覡的造型形象。

動物圖形構圖粗獷,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有雙角突出的羊,有飛馳的駿馬,有搖尾巴的狗,有飛鳥的圖形和猛獸的形象,有部分人的手和太陽的畫面,還有原始宗教活動的場面。
根據岩畫圖形和西夏刻記分析,賀蘭口岩畫是不同時期先後刻上的,大部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為,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時期的畫像。雕刻方法有鑿刻和磨制兩種:鑿刻痕跡清晰,較淺;磨制法是先鑿後磨,線條較粗深,凹槽光潔。賀蘭口岩畫的題材、內容與表現手法都十分廣泛,富有想像力,給人一種真實、親切、肅穆和純真的感受。眾多岩畫為我們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歷史、文化、經濟狀況、風土人情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文物資料,堪稱是一處珍貴的民族藝術畫廊。

海寶塔

又稱黑寶塔,位於銀川市北郊,俗稱北塔,與西南的承天寺塔遙遙相望。寺內殿宇主要有山門,接引佛殿、大佛殿、韋陀殿、臥佛殿等,都在一條東西中軸線上。海寶塔是建在大佛殿和韋陀殿之間的磚結構樓閣式建築,高45米,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剎構成,整個塔的建築外形線條明朗,層次分明,風格古樸、明朗、粗獷,且塔內有木梯盤旋上升直至塔頂。
 
海寶塔自古以來是寧夏有有名的佛都寺院,每逢農曆初一和十五,各地善男信女絡繹不絕來寺燒香拜佛,這時不僅能觀賞鳳凰城的名勝古跡,沐浴民族風情,而且能品嘗塞上的瓜果和銀川的風味小吃,別有一番情趣。

海寶塔曾遭劫難。大的破壞據記載有兩次:第一次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地震,塔頂倒坍四層,於康熙四十九至五十一年(1710-1712年)修復,統名為海寶塔;第二次是乾隆三年(1739年)大地震,寺塔全被震坍,惟存塔臺塔址,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再次重修,這就是今天的佛塔。

解放以後,中國政府十分重視對海寶塔的保護。1961年國務院把海寶塔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地方政府也對寺、塔進行了多次維修,1980年以來,先後擴建了圍墻,翻修了臥佛殿、韋陀殿,重建了山門和南北對稱的鐘樓、鼓樓,並重塑了在文革中毀壞的佛像。1983年國務院將海寶塔定為全國重點開放寺院之一,規劃宗教部門管理。如今海寶塔寺又成佛門弟子的聖地,早晚入寺,可聽晨鐘暮鼓。

2007年6月13日 星期三

緬甸歷史

根據考證,緬甸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區在5000年前已有人類居住,但由於緬甸歷史在十一世紀以前的事蹟多缺乏文史佐證,因此,緬甸本文的歷史記載起於蒲甘王朝(Pagan Dynasty),大致可分為
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
戰國時期
東吁王朝(1531年-1753年)
貢榜王朝(1752年-1886年)
殖民時期(1885年-1948年)
獨立時期(1948年-1962年)
軍政府時期(1962年-現在)

相傳在西元前三世紀時,緬甸境內孟族散居在錫當河流堿,在佛陀時期也有一些藏緬語系部落進入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區,而在印度的阿育王時期,他們的前哨驃人(Pyu)及其部落聯盟在太貢建立了小王國,後來才逐漸南移,到室利差呾羅城,完全控制中國和印度之間通過緬甸北部的通商之路。驃人雖然曾強悍一時,但它的都城在九世紀時被南詔國(雲南)攻陷,遺民便逃至蒲甘投奔緬族,而據說緬族的祖先「羌族」,正是由中國雲南移入緬甸,因此受南詔之影響頗深。

九世紀時,緬甸人為藏語系部落的領導考,於849年在北部建立蒲甘城,這是緬甸第一個王朝蒲甘王朝(Pagan Dynasty)的開始,同時的孟族占領南部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建立勃固城(Pegu),1044年,蒲甘王朝國王阿奴律陀即位後,以小乘佛教為國教,征服撣族和虛族,統一緬甸,建立第一個緬甸帝國,以後綿衍220年,直到1287年始為中國元世祖忽必烈所滅。


當1287年蒙古軍隊攻陷蒲甘後,各民族興起,並互相征戰,當時撣族在上緬甸建立了一些小王國,緬南則為孟族所占,並建立勃固王朝,此時的緬甸可以說處於一片混亂的戰國時代。

1531年,緬人莽瑞體建立東吁王朝(Toungoo Dynasty),占領上下緬甸並遷都勃固,後來於1551年即位的莽應龍占領湄南河流堿,建立第二個緬甸帝國,又將首都遷回阿瓦(曼德勒)。

1752年,孟族人攻占阿瓦,緬族之雍笈牙起而平亂,第三次統一緬甸,但這時候的緬甸已遭英國入侵。1824~26年第一次英緬戰爭爆發,緬甸失去了阿薩姆、曼尼普爾、若開、丹那沙林,而英國人為了彌合從加爾各答延伸至新加坡的海岸線,乃於1852年發動第二次英緬戰爭,使緬甸僅保有上緬甸。其後英國又業通過後門與中國通商感興趣,於是再於1885年第三度對緬甸宣戰,占領首都曼德勒,緬甸王朝就此滅亡。1886年,英國正式併吞緬甸,並將緬甸置為印度之一省,以後緬甸人展開游擊戰的反殖運動,直到1890年此一爭鬥才告平息。由於英國不贊同緬甸的佛教,印度政府又鼓勵基督教至緬甸辦學,公立學校則不願繼承緬甸的教育傳統,而一些由倫敦學法律回國的緬甸人相信透過談判可以使緬甸獲得獨立,他們關心國家的宗教和教育,於是在1906年成立佛教青年會,以後曾發生數次學生罷課風波,終於促使英國在1937年將緬甸自印度分出來,放採印、緬分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緬甸國父翁山與30名黨人赴日本接受軍訓,當時日本曾答應讓緬甸獨立,但日本在1942年占領緬甸後並未讓緬甸獨立,於是翁山組成緬甸獨立軍密謀抗日,獨立軍後來被日軍解散,翁山乃向英軍靠攏,並與德欽黨人建立「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在1945年收復仰光之後,再向英國爭取獨立,翁山雖然在1947年遇刺身亡,但緬甸終於在1948年1月4日正式脫離英國,成為獨立的甸緬甸聯邦共和國。
獨立後的緬甸,由於經濟遭到破壞以及內部紛爭不斷,使人民期盼的和平一直無法實現。首先是共黨人起來反抗,隨後翁山的部屬、克倫族也紛紛發動革命,連自由同盟也在1958年發生分裂。1960年2月緬甸舉行大選,由宇努為首的聯邦黨執政,但尼溫 (U Nay Win)將軍卻在1962年發動政變,改由高級將領組成的革命委員會統治國家,尼溫宣布要使緬緬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工商業國有化和一黨制。1973年舉行公民投票批准新憲法,1974年建立新政府,由尼溫出任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總統。1988年尼溫辭職,盛倫(U Sein Lwin) 將軍繼任才兩個月即辭職,由索貌(U Saw Mg)將軍繼任,1992年索貌辭職,由譚西(U Than Shwe)將軍繼任至今。

緬甸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人口約4200萬,其中緬族占約70%,另外還有撣族、克倫族、欽族、孟族、吉仁族、若開族、克欽族等多種,以及其他極少數民族如長頸族、阿卡族、和栗粟族等。

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
蒲甘王國是東南亞的一個古國,公元849年建國於現代緬甸地區。第一任國王是披因比亞,蒲甘王國是第一個統一緬甸地區的王國,位於伊洛瓦底江西岸與親敦江匯合處,在曼德勒西南145公里。蒲甘建立的歷史比蒲甘王國還要早,據說在105年由卑謬人建蒲甘小城。847年,披因比亞在蒲甘修建城寨,大興土木,使蒲甘漸漸成為大城市,後成為一國之都。
849年,披因比亞建立蒲甘王國。
1004年(中國北宋宋真宗景德元年),蒲甘王國遣使到中國向北宋朝貢。
1044年,阿努律陀(King Anawrahta)即位為國王;當時緬甸地區列國爭霸,蒲甘王國很落後,民眾信奉大乘佛教的支派阿里(Ali)教派。他有心拯興國家,積極向外發展。1057年興兵南征,攻真臘、羅斛、滅直通國。佔領直通國後,把小乘佛教傳入蒲甘王國,並立為國教。

而後,他四處擴張;西征若開(Arakan),佔領了若開的北部地區。接著,又南征庇固,勢力南達德林達依地區。之後北侵,其軍隊越過八莫(Bhamo),直搗現在位於中國雲南的大理,之後兩國和解。於回軍途中,順道撣邦地區,使區內各酋長向其進貢。而後還以物質援助錫蘭,讓其擊退南印度注輦國的侵犯。

文治方面,阿努律陀(King Anawrahta)為了提倡佛教,大量建造佛塔,其中以瑞海宮佛塔最為著名。又參考蒙人與驃人的文字,創立了自己的文字。用三年的時間,開鑿皎施運河(Kyaukse),以利灌溉。

1077年阿努律陀(King Anawrahta)被野牛撞死,太子修羅繼位。修羅出兵討伐孟人耶曼干(Yamankan),修羅在庇固地區的叛亂中被俘,蒲甘王國的大將江喜陀逃回蒲甘,後打敗耶曼干,繼承蒲甘王位。江喜陀在位時期,28年內蒲甘王國的經濟,文化都有很大發展。江喜陀建立了很多佛寺及佛塔,其中有著明的阿難陀寺(Anande Temple),落成時由江喜陀親自主持開光典禮,當時各地佛教徒雲集。

1106年(中國北宋宋徽宗崇寧五年),蒲甘國王江喜陀遣使到中國向北宋朝貢。自江喜陀之後的諸王,或縱情奢華宴樂,或廣建寺廟,結果勞民傷財,國勢日微。

1254年,那羅梯訶波帝即位,暴虐無道,叛亂四起。蒲甘國北部的撣族勢力盛起,不斷南侵蒲甘國。

1271年,蒙古人忽必烈在中國北方建立元朝。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多次遣使到蒲甘國招降,蒲甘國王不理會。

1277年,元兵進攻八莫,因氣候炎熱退兵,而後元兵又多次進攻蒲甘國。

1279年,元滅中國南宋,國力大增。

1287年,元兵自雲南地區進攻蒲甘國,蒲甘城破,蒲甘國成為元朝的藩屬,那羅梯訶波帝失去王位,他之後的蒲甘國王都是元朝傀儡。

元朝敗蒲甘國後,其領土就開始分裂。
撣族乘機發展勢力,1368年於緬甸東部阿瓦(英文:Ara)建立阿瓦王國。
而蒙人也在緬甸南部發展勢力,建都於馬達班(Martaban),1369年遷都庇固,建立庇固王國。二王國建立後南北交戰。

蒲甘是小乘佛教傳至緬甸的發祥地,從定都於蒲甘起,一代又一代國王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在阿朗西都國王(King Alaungsithu,1111~1167年在位)掌政時,小乘佛教逐漸成為主流,並在13世紀初期達到頂盛。當時建造的3000餘座寺廟尚有100座保存至今,再加之建築家和藝術家受到優待,所以建築了不少精美輝煌的寶塔和寺院。於是蒲甘成為一個宗教與文化的中心。蒲甘王朝繁榮了約240年,被稱為緬甸歷史上佛教文化最鼎盛時期。在僅有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先後建成上萬座佛塔。當地有民諺:「牛車軸聲響不斷,蒲甘佛塔看不完。」直到1287年蒙古忽必烈汗侵入緬甸,蒲甘王朝滅亡,城市遭到破壞,建築物大部化為灰燼,但其中還有少數佛塔寺院保留下來,至今仍有案可查的2217座佛塔和寺廟,供人憑吊往昔蒲甘王朝黃金時代的遺跡。

東吁王朝(1531年-1753年)
1531年緬人莽應體(Tabinshwehti)(1531-1550年)二度統一緬甸,成立東吁王朝而自稱為王,並於1546年建立首都勃固城(Pegu)。之後莽應曩又名(帕應曩)(Bayinnaung)即位,因多次與實力強大的泰族阿育塔雅王國(Ayutthaya)交戰而耗盡了資源,最後因勃固城於1599年被阿卡族佔領而遷都阿瓦(Ava)。東吁王國最終在1752年沒落。1753年,緬人雍笈牙(Alaungpaya)出現,趕走當時攻佔阿瓦的孟族人,並建立大光城。

貢榜王朝(1752年-1886年)
1782年至1819年是波道國王(King Bodawpaya)主政的專制時期,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佔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
英國和緬甸間的緊張局勢在1824-1826年以及1852年兩次的英緬戰爭中達到高峰。英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均獲得勝利,最後攻佔勃固城並將此地稱為下緬甸。在英國人進入緬甸後,上緬甸的經濟也顯著好轉。1886年,英國再度贏得第三次的英緬戰爭,此時英國將緬甸納為印度的一省,並將政府設於仰光。

殖民時期(1885年-1948年)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期,緬甸的交通和教育獲得大幅改善。英國人致力開發水路,使得無數蒸氣船得以航行於依洛瓦底江。鐵路和道路也獲興建和改善以彌補水路的不足。此時,大量的印度移民湧入導致勞工廉價,造成地方經濟受到威脅。因此緬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選舉中,巴莫博士(Dr. Ba Maw)當選為英國控制下政府的首相,1937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可以控制自國內政。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在1942年5月佔領緬甸,成立以巴莫為首的緬甸執行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對英國殖民政府,渴望獨立的昂山將軍(Gen. Aung San)組織了緬甸獨立義勇軍,1942年他率軍與日軍一起參加了對英軍的戰鬥,然後在日軍支持下宣佈緬甸從英國獨立。1943年,巴莫與昂山等人受邀訪問日本,他們回國重組緬甸政府,昂山成為國防部長。1944年,昂山開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並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1945年日本投降後,宣佈緬甸獨立是有效的。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昂山則在1947年7月遇刺身亡。昂山的繼承人德欽努(Thakin Nu)繼續領導獨立運動,在英國議會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認緬甸獨立之後,於1948年初正式成立了緬甸聯邦。

獨立時期(1948年-1962年)
獨立後的緬甸,由於共產黨人和其他政治派系的反抗,使得國內紛爭不斷。在1950年就發生大規模的內戰,連執政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也在1958年發生分裂。1960年緬甸舉行大選,由吳努(U Nu,德欽努)重新取得執政權。
軍政府時期(1962年-現在)
1962年,軍事將領奈溫將軍(General Ne Win)發動政變並成立以軍事統治的政府,宣佈要使緬甸成為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對於自由受到限制感到十分不滿,同年7月7日學生在仰光大學發起示威活動抗議軍事政權。軍隊則在奈溫將軍的間接指使下以血腥鎮壓了這個活動。
緬甸國內販毒情況很嚴重,而由於政府官員的輕易受賄使得毒品問題日益嚴重,政府更是日趨腐敗。因為治理不當和腐敗導致的經濟嚴重蕭條,緬甸政府於1977年開始尋求外援。1980年代晚期緬甸已是全球最貧困的國家之一。
1989年6月18日,在蘇貌將軍(General Saw Maung)的掌政下,緬甸的拉丁語文官方名稱由Burma改為Myanmar。國內反政府的活動仍舊持續四起,昂山的女兒同時也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翁山蘇姬在1988年成為緬甸邁向民主之路的精神動力。公然批評奈溫將軍而在1989年7月20日遭到囚禁。雖然她曾在1995年獲得釋放,但再多次遭到軟禁直今。

2007年6月6日 星期三

西安-寧夏

西夏王朝 (1032-1227)
黨項羌出現於歷史記載,大約為6世紀前後,在南北朝時居住在現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河曲一帶。社會分布是以部落為主,過著遊牧生活,在當時一共形成了八個著名部落
1.細封氏
2.費聽氏
3.往利氏
4.頗超氏
5.野利氏
6.房當氏
7.米禽氏
8.拓跋氏
其中以拓跋氏最為強盛。
在隋朝時(585年),(1)拓跋寧叢歸復隋朝,隨後暴亂被隋朝平定
唐朝時(618~626年),唐代曾派人安撫黨項羌
629年,黨項羌又歸復唐朝,於635年唐代完全統治黨項羌,並賜姓「李」,由(2)拓跋赤辭出任西戎州都督,隨後由於吐蕃族不斷入侵黨項族,故許多黨項羌族便要求內徙,在唐王朝的支持和協助下,自原居住地向西北方向大遷移,歷經百年之久才逐漸穩定下來。
(3)拓跋思頭與(4)拓跋守寂,相繼為都督官職
在唐朝中葉時,黨項羌協助唐朝平定叛亂,並於唐末五代十國時,建立黨項夏州李氏政權,趙匡胤建立宋朝時,夏王(5)李彝殷討好宋王,夏州政權繼續由子孫(6)李光睿(7)李繼筠延續,與宋友好。
(8)李光儼曾在(5)李彝殷時代出使刺使,在銀州山寨中,生下(9)李繼遷
李光睿>(子)李繼筠>(弟)李繼捧
李光儼>(子)李繼遷>(子)李德明
李繼筠死後,本應傳子,但子年幼不得嗣,故由弟(10)李繼捧繼承,但黨項羌內部卻出現矛盾,自相殘殺,(10)李繼捧叔父李克文上書宋朝「繼捧不當承襲,恐生變亂,請遣使至夏州,諭令入覲」,於982年入京見宋太宗,獻出黨項族經營兩百年之久的土地,宋太宗及時利用黨項政權內部承襲發生矛盾,迫使其獻出五州領土並順勢卸除他們的兵權,因此李光睿、李繼筠此系在夏州政權,便告終結。
此時(9)李繼遷雖仍任銀州,但宋朝仍要平定黨項政權,因此(9)李繼遷便率部屬逃至北方「鄂爾多斯高原」而去,團結黨項部屬,重建拓跋氏,經過多次戰敗,最後擒殺宋將曹光實,攻佔銀州城
985年,(9)李繼遷與遼結盟,結合耶律氏力量對付宋朝,耶律襄將女兒嫁給(9)李繼遷,遼又封(9)李繼遷為夏國王,這是夏州政權最早被封為夏王的封號。
宋朝為了打擊(9)李繼遷,便沿用(10)李繼捧為節度使,賜名趙保忠,但仍不敵(9)李繼遷,最後(10)李繼捧降於(9)李繼遷,重回黨項羌懷抱,在997年(9)李繼遷、(10)李繼捧終於取回拓跋故土。
(9)李繼遷最後於1004年戰爭中大敗受傷死去,由(11)李德明繼位,在1010年被遼國封為西夏王,在位三十年中,採取倚遼和宋的策略,「西掠吐蕃健馬,北收回鶻銳兵」,同時向遼,宋稱臣,一方面借助遼的威勢,又能獲得宋朝的賞賜,遼、宋也各為其利,對(11)李德明封王進爵。1032年(11)李德明死,由其子(12)李元昊繼位。
1031年(12)李元昊繼位後,實施了一系列提高民族意識的策略,隔年1032年元昊以避父諱為名,改「明道」為「顯道」,除唐、宋的賜姓「李、趙」,改姓「嵬名氏」,自號「兀卒」,表示自己是天子可汗之尊。隨後,李元昊實行變髮式、定服飾、造文字、簡禮儀、立官制等一系列改革,並升興州為興慶府,擴建宮城,準備建國稱帝。一個「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里」的龐然大國,已然形成。
西夏文字,一般稱為「蕃書」,元昊與宋朝往來公文,以漢字為主,副本以蕃書書寫。
黨項政權初期,部族的勢力仍然強盛,各部首領還擁有自己的領土,百姓與武裝,因此宮廷內鬥在初期依舊上演,元昊父親(11)李德明有三位妻子
(1) 衛慕氏(生元昊)
(2) 咩迷氏(生成遇)
(3) 訛藏屈懷氏(生成嵬)
其中元昊生母,其宗族乃是銀州、夏州望族,其首領衛慕山喜便與元昊展開了爭權鬥爭,1034年,被元昊發現,便下令將衛慕族全部殺死,包括自己生母。
1037年,元昊叔父嵬名山遇,反對元昊稱帝,主張向宋稱臣,元昊將其父子亂箭殺死,並下令將其族人全部誅殺,為了鞏固王權,削弱族權,元昊消滅了許多異己,卻也種下了日後殺機。
元昊於大慶三年(宋寶元元年,1038)十月十一日正式稱帝,時年三十歲,國號大夏,史稱西夏。1039年宋朝派范雍負責討伐西夏,「三川口之戰」,又稱延州之戰,西夏在此戰役大獲全勝,范雍所帶領的宋軍節節敗退,宋朝改用范仲淹防禦邊境,西夏兵相互告誡「今小范(范仲淹)老子腹中自有數萬甲兵,不比大范(范雍)老子可欺也」,1041年和1042年,元昊的部隊在好水川和三川口相繼大敗宋軍,宋仁宗只好冊封元昊為夏國王。西夏疆域,東臨黃河,西界玉門關(今甘肅敦煌西小方盤城),南接蕭關(今甘肅環縣北),北抵大漠。盛時轄地二十二州,包括今寧夏及陝西北部、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及內蒙古部分地區。形成了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
「河曲之戰」1044年,遼興宗討伐西夏,西夏軍馬潰不成軍,於是向遼興宗請降,正當遼軍準備回國時,韓王蕭惠卻向遼興宗提出繼續進攻西夏,西夏軍又節節敗退,但在緊要關頭時,大風驟起,黃沙滿天,已習慣塵土飛揚的黨項羌,臨危不亂趁勢殲滅了遼軍。
南征北討中,沒藏訛龐一直都是元昊的左右手,因此得到了元昊的信任,登上國相,並將親妹妹沒藏氏送給元昊,成為大夏國皇后,1047年,沒藏氏生下一男孩諒祚,太子寧令哥成婚,但元昊看中太妃沒移氏,將其納為妃子,因此父子反目成仇,最後沒藏訛龐抓住此機會,與寧令哥密謀將元昊殺死, 1048年元昊即被親生太子寧令哥刺死,年僅四十六歲。周歲的(13)嵬名諒祚繼位,成為夏國第二代皇帝,其母沒藏氏輔政。
遼興宗一直以河曲之戰為恥,1049年遼國趁諒祚剛繼位,又大舉伐夏,1049~1053年,時戰時停,互有勝負,沒藏訛龐最後深感無力,便向遼興宗投降,戰爭於1053年結束。1056年,沒藏氏亡,1061年時諒祚已15歲,依照西夏規矩,16歲則應親政,但沒藏訛龐一直想篡位,於是將女兒許配給諒祚,與子密謀造反,但被兒媳婦梁氏發現,於是沒藏訛龐全族被處死,諒祚正式親政,梁氏也成為大夏皇后。在1066年,宋、夏又發生多起戰爭,諒祚身受重傷,朝中大權由梁氏掌權,1067年諒祚卒,時年二十一歲。
1067年(13)嵬名諒祚長子(14)嵬名秉常即位,年僅七歲,為第三代夏國皇帝,由梁太后攝政,弟梁乙埋為國相,至1076年,(14)嵬名秉常已十六歲,準備親政,梁太后將姪女,梁乙埋女兒封為皇后,鞏固梁氏在西夏的政權。
(14)嵬名秉常親政後,便主動向宋求和,但梁后並不滿意此決定,故於1081年將(14)嵬名秉常軟禁,奪權主政。主動向宋朝攻擊,大敗宋軍,1083年梁太后主動讓(14)嵬名秉常復位,1086病亡。
其子(15)嵬名乾順即位,又是由母后掌權,即前國相梁乙埋女兒,國相則是母后兄長梁乞逋,因為兄妹不和,造成內部鬥爭不斷,1094年,皇后將兄長殺死,但宮廷鬥爭依然激烈。
(15)嵬名乾順十六歲時,梁太后仍不許他親政,遼道宗對於梁氏相當不滿,故將梁太后殺死,(15)嵬名乾順在遼朝支持下,重新奪回政權。
在位期間,屢次聯遼與宋朝發起戰爭,但在1115年起了變化,崛起與東北的女真族,在首領完顏阿骨打帶領下,於黑龍江畔稱帝,國號金。首先便南下攻打遼國。1122年,乾順遣兵協助遼朝,但仍不敵金兵。最終在1125年時,遼軍大敗,亡國於金。於是西夏只好向金朝稱臣。1127年,金兵又攻下宋汴京城,擄宋徽宗、宋欽宗,滅北宋。宋徽宗子趙構南下至今河南稱帝,重建趙宋王朝,稱南宋。此時西夏領土達到全盛時期,1139年,乾順卒,(16)嵬名仁孝即位。
仁孝即位時,因為任得敬鎮壓有功,封為西平公,1156年進為國相,野心開始暴露,於1170年,挾國主仁孝愈分國,仁孝無力制止,將國主部份分給任得敬,任得敬又向金國要求冊封,金世宗拒絕請求,任便與南宋密謀合攻金朝,結果仁孝在金朝支持下,除掉任得敬,避免國土分裂。(16)嵬名仁孝在位54年,大力推行教育、提倡儒學、推行漢文,是西夏的另一個興盛時期,卒於1193年。子(17)嵬名純祐繼位,1206年仁孝姪兒(18)李安全發動政變,罷黜(17)嵬名純祐,自立為王,並一改以往與金朝友好政策,改依附強大的蒙古,開啟了與金朝長達十餘年的戰爭,使得夏、金雙方兩敗俱傷,給蒙古大軍殲滅的機會。1206年鐵木真正式稱帝,蒙古軍開始攻打西夏,夏金關係也正式決裂。
1211年(19)李遵頊發動政變,罷黜(18)李安全,延續前人戰略,稱蒙古攻金從中獲利,因此對金國又展開一連串戰爭,又是久攻不下,勢均力敵,蒙、金、夏三國多年戰爭,終於在1221年蒙古軍大敗金國,西夏亦無力自保,1223年(19)李遵頊自動退位給(20)李德旺,蒙軍乘西夏國勢積弱大舉進攻。1224年蒙古大軍攻破銀州,西夏此時已無力回天,1226年(19)李遵頊與(20)李德旺相繼發病而死,由姪兒(21)李睍繼位,成吉思汗率軍攻佔肅州、甘州等地之後,揮師東進,越過沙漠、渡過黃河,攻佔應里(今中衛)、西平府。1227年1月,成吉思汗留兵繼續圍困興慶府,他自已領軍南下,攻佔積石州之後,於4月抵達隆德,並派兵攻佔德川州。閨五月,成吉思汗上六盤山避暑,6月,西夏末主李睍率西夏文武官員投降。7月,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病死,蒙軍恐西夏有變,就在隨軍途中殺死李睍,至此,立國190年的西夏為蒙古所滅。
西夏自李元昊始,共傳十帝,歷時190年。大體分三時期,開始的48年是建設期,闊張領土期;發展期,是西夏的鼎盛期,但國內的統治危機日趨激烈,衰弱期共34年,皇室腐敗外部蒙古強敵威脅,至被蒙古所滅。

2007年5月18日 星期五

2011 北京-西安

會想去北京當然是想看明清兩朝代的宮殿
更何況那是日前祖國的首都
從金代開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 一共約800左右都建都在此
金(中都/1153-1214/61年)
元(大都/1264-1368/104年)
明(北京/1421-1644/223年)
清(北京/1644-1912/26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1949-迄今)

景點/開放時間
1.天安門廣場城樓 /08:00-17:00

天安門廣場位於北京城的中軸線上的天安門,號稱為全世界最大的廣場,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做為明清兩代皇城的正門,原名承天門,以示皇帝承天啟運,受命於天。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後,改稱天安門,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權力、理應萬世至尊的意旨;又有外安內和,長治久安的含義。

天安門的主體建築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重檐歇山式,黃琉璃瓦頂的巍峨城樓,東西面闊九楹,南北進深五間,取九五之數,象徵皇帝的尊嚴城臺的總面積達4800平方公尺,東西兩側各有一條長達百級供上下城樓用的梯道,俗稱馬道。還有5個拱形門洞,中間的門洞最大,高8.82公尺,寬5.25公尺,唯有皇帝可以進出。

城樓前有外金水河,河上飛架7座漢白玉雕欄石橋,中間一座最寬闊的稱“禦路橋”。專為皇帝而設。5座內金水橋除有類似嚴格的等級規定外,還表示“萬方來朝”之意。

石獅係明代永樂年間原物,距今已有500多年。石獅後面兩邊設有紅色觀禮臺,臺前東西各築花壇,遊人們常在這裡駐足觀景。

天安門在明、清兩朝是皇帝頒發詔令之地。1949年,天安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舉行開國大典的主會場,也是國徽圖案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山公園(參觀時間半小時)
國子監(參觀時間1小時) 09:00-16:30,週一閉館
老捨紀念館(參觀時間1小時) 週一閉館
雍和宮(參觀時間1.5小時) 09:00-16:30
地壇公園(參觀時間1小時) 06:00-21:00
北海公園(參觀時間2小時) 08:00-17:00
景山公園(參觀時間1小時) 06:00-21:30
恭王府花園(參觀時間1.5小時)08:00-17:00
宋慶齡故居(參觀時間1小時) 09:00-16:00
北京動物園(遊覽時間1.5小時)07:30-18:00
北京海洋舘(參觀時間2小時)09:00-17:00
天壇公園(遊覽時間1.5小時)06:00-21:00
大觀園(遊覽時間2小時)08:30-16:30
頤和園(遊覽時間3-5小時)06:30-20:30
圓明園遺址(遊覽時間1小時)07:00-19:00
香山公園(遊覽時間2小時)06:00-19:00


西安也就是長安
說到長安 也更不能不提它的建都歷史
從漢到唐的中國歷史盛世都建都在此 約千年左右的歷史
還有秦皇陵與佛教遺蹟亦在此點綴

西周(鎬/約1111B.C.-771B.C./約340年
西漢(長安/202B.C.-8/210年)
新朝(長安/9-23/14年)
東漢(長安/190-196/6年)
前趙(長安/319-329/10年)
前秦(長安/351-385/34年)
西燕(長安/385-386/1年)
後秦(長安/386-417/31年)
西魏(長安/535-557/22年)
北周(長安/557-581/24年)
隋(大興/581-618/37年)
唐(長安/618-684&705-904/265年)

從西安結束後就是絲綢之路

2007年5月16日 星期三

2011 台北-香港-北京

這是最沒問題的行程
隨便買張機票都能飛香港

可以選擇
台北-香港來回機票

台北-泰國來回機票(香港轉機)

價格當然是台北-香港便宜許多
不過會選擇台北-泰國(香港轉機)是考慮到
從雲南我可以一路再玩回香港
然後再從香港飛曼谷

接下來是香港-北京的行程


我選擇搭乘九廣鐵路票價約
高包 $1191
軟臥 $934
硬臥下舖 $601
硬臥中舖 $587
硬臥上舖 $574
以上是指港幣

行車時間
紅磡 15:16開
北京 15:41到

2011 Grand Tour

如果時間順利的話
我將會在2011年2月退伍

如果我立刻離職的話
加上辦理文件的時間
希望旅程能夠在三月左右啟程
考慮到季節的因素
第一大站會先前往中南半島

中南半島
台北-香港(飛機)
香港-泰國(飛機)
泰國-緬甸-泰國(飛機)
泰國-高棉(車)
高棉-南越(車)
南越-北越(車)
中越-寮國(車)
寮國-泰國(車)
泰國-香港(飛機)

北國
香港-北京(火車)
北京-蒙古國(火車)
蒙古國-俄羅斯(西伯利亞鐵路)

中亞五國
俄羅斯-哈薩克
哈薩克-吉爾吉斯
吉爾吉斯-塔吉克
塔吉克-烏茲別克
烏茲別克-土庫曼

中東
土庫曼-伊朗
伊朗-土耳其(辦理多次簽證)
土耳其-高加索三國(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
土耳其-希臘
希臘-土耳其
土耳其-敘利亞
敘利亞-約旦
約旦-埃及
埃及-敘利亞
敘利亞-阿曼

南亞大陸
阿曼-印度(飛機)
印度-尼泊爾(車)
尼泊爾-西藏(車)

中國那麼大
西藏-新疆
新疆-青海-甘肅-寧夏-雲南-四川-香港